许多人觉得胎儿会学习是不可思议的事,这和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很有关系。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老师教孩子学,学读学写学算,等等。这就把学习的概念理解得太狭隘了。
在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看来,学习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从人一直到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的整个生命范围中,都有剌激——反应的机制,环境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变成了一定的经验,并能保持一段时间,就形成了最简单的学习一一条件反应学习。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告诉我们:狗一见食物就分泌唾液,甚至听到给食的实验者来临的脚步声就流唾液,这就是狗的条件反射学习。因此,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胎儿到成人,都经常以个体经验的改变去适应其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学习的这种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动物的习惯行为,也包括人的各种习惯、行为、语言、技能等的学习。
从广义学习的角度来理解,胎儿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习就不成问题了。不仅胎儿五六个月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可以学习了,其实胎儿五六个月以前也早就开始学习了,因为医学专家通过科学仪器观察和检测证实,胎儿从第8周开始,已经有了条件反应学习的现象。例如,胎儿受到音响剌激,会出现胎心、胎动变化;胎儿接受手电筒光照射后,心率立即加快,而且胎心音会随手电筒的开启与关闭而变化;在超声波图中,可见胎儿常向光剌激方向活动;父母触摩胎儿时,胎儿会向触摩的部位踢蹬;在胎盘内注入糖水,胎儿会张口吮吸等,这些习惯、行为无不是学习。北京医科大学霍莉钦等通过胎儿“呼名”条件反应训练,表明胎儿20周时条件反应已经巩固,表现为每当呼唤胎儿的名字但未触动母亲腹壁时,即可出现明显区别于正常胎动的运动。胎儿出生时,在产房播放其他声音,胎儿无反应,只有播放“呼名”时,立即停止哭泣,并睁眼,欲转头寻找声源,证明胎儿对条件刺激熟悉并留有记忆。这充分说明,人类学习能力的发展,其生理机制主要在于条件反应的形成,“呼名”条件反应的建立,证明了人在胎儿前半期就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建立脑皮质与皮下中枢神经之间的联系。“呼名”条件反应形成胎儿一种信号学习,即某一信号作用的剌激,能引起胎儿特定的反应。信号学习同刺激一一反应学习一样,从形成行为的最小单位上说,它是最基本的学习,是各种复杂学习行为的基础。很多事实表明胎儿信号学习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呼名”条件反应的建立,还表明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已经在胎儿头脑中初步形成了,胎儿的学习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学习。
国内外专家在对胎儿的观察和试验中还发现,胎儿对外界的剌激有时看来似乎无反应,但实际上反应还是有的,只不过比较微小。经过胎教和未经过胎教的胎儿在出生前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但他们出生后就有明显区别了,特别是经过婴儿期的教育后区别就更明显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胎儿的学习有时候是一种存在的潜伏学习。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白鼠在一个迷津中自由地游荡,并随便出入盲路。从惯常的观点来看,白鼠在这种实验中并没有学到什么。可是实际上,它已学到了某种足以帮助它以后在进行强化的实验中,迅速无误地穿过迷津找到目标的本领,这种隐匿的学习,就是潜伏学习。后来当把食物放进目标箱中让白鼠进行寻找时,这种潜伏学习效果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不少专家在对胎儿出生后的跟踪研究报告中指出,经过和未经过胎教的儿童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能力和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状况就有一定区别,有的区别还很大。有些超常儿童就和胎教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