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2)
而第三种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们往往不在意。像这样的粗心有很多种,但是这类粗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对于不属于“粗心”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章节讨论。
关于对“粗心”现象的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对自己所有发生的“粗心”现象做一个总结,当然要很具体,很详细。
针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样的“粗心”现象,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没有一个被认为是“错字大王”的学生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会超过20个,再多的错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导致的。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的错别字,孩子本人及父母发现,总是写错的字原来才这么几个,感觉很意外,真是从来没有想到!经过对错别字做了整理,并对其中一些字做了详解,比如把“以为”会写成“已为”这种典型的粗心归类,而经常导致用错“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的”、“地”、“得”的用法并没有本质掌握造成的。在对错字进行详细耐心的罗列和分析后,一周以后,这个学生作文里的错别字就减少到只有三个,这令他和父母都很惊讶、开心,因为出现三个错别字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和不容易!
只要对“粗心”进行完整详细地整理,这些现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强化,学生在以后类似环境中,只要遇到这种现象,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为冰上很滑。同样,遇到类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时,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许多。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地点是在检查环节,请详看第二章第2节。
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1天。
看了这句话,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决心来根除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吧!对于您和孩子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 本节要点
1.“粗心”比无知更可怕,粗心可耻。
2.“粗心”其实很容易被修理。
3.只要不怕麻烦地对待“粗心”,“粗心”就不会麻烦你。
4.“粗心”是最低级的一种错误。
◆ 家长作业
1.要和孩子共同总结所有具体的粗心现象,并在一个休息日里对所有科目里的现象全部整理出来。
2.过1个月后,再看看“粗心”的现象还有哪些余留。2 孩子很聪明,可为什么
学不好天生的聪明是不值得夸奖的,只有女人永远
不厌倦人家夸她天生的漂亮。我们都知道,美是创造
出来的,真正的聪明亦如此。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是出自东汉名人孔融小时候。有个人讥讽孔融,虽然小时候聪明,但大了未必成器。不想弄巧成拙,被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后成为经典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