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资源网

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一个现象是你和孩子的话题会一直持续下来,不会叉开。
  第二个现象是孩子的答话会是「是啊…‥」、「就是这样﹒」。
  第三个现象是话题能更深入核心问题。
  第四个现象是孩子是安心的。
  第五个现象是我们和孩子的关係会比较亲密,孩子会主动找我们讲事情。
  第六个现象是孩子解决事情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你和孩子对话有以上现象,表示你做到倾听了。最后我要鼓励各位多练习倾听,因為亲子关係如同你种下的因,孩子成长过程的反应就像是果报一样,也祝福各位,因為有好的倾听,而有好的亲子关係。
  把话说清楚─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困扰,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新加巨。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态度,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并非难事。
  通常在与孩子沟通时,只有大人在说:「你该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错」,可是事实上,在这同时你或许忽略了孩子正以他们的眼光在看大人,他们正无声的批评著。例如:晚上十一点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无要上床的跡象,这时你赶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许会说声「哦」然后乖乖入睡,然而这时在他心裡却藏了未说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这份疑惑上床,那你们的沟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让他带著不甘心入睡。其实我们仔细思量:孩子要心裡有这种感受是的,而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样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说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人的问题、大人的矛盾,远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经有孩子天真的说:「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这也是个深植我们思量的问题,為什麼大人可以骂小孩呢?或许有人会回答:「他不知危险所在」「他不知我对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们仔细考量,这所谓的分寸在那?你教过他没?在你生气的同时是否想过要赶紧负起教育的责任呢?事实上所有思考逻辑真正出的问题的是大人呢!所以我们谈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检讨开始,必须大人先改变,而让妳孩子能察觉到你的改变。大人首先要学会尽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或许有人会担心:「我是长辈,怎能以平等态度和孩子相处?」其实这所谓平等是无损尊严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长辈,有义务责任照顾他,除了养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万别忽略了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别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触时会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听话,然而这听话的标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间时尔都会因不了解彼此的价值观而有所争吵,况且是个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价值标準是很难的,因為他永远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这听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翻译成他所能了解的语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说的,他并非不想听话,而是听不清楚。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就是要把话说清楚。
  父母常会跟孩子:「你不要乱花钱」这「乱」字的标準每人不同,当然你孩子的乱字和妳的乱字标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转换到他的态度来看?还是以二十年前的标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该转变口气改口说:「我们家没有这麼多预算,所以你的零用钱要省著用。」这样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钱要有计画,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沟通,也不会再為零用钱伤脑筋,这语意不详的「乱」字是阻断彼此沟通的一大鸿沟。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说:「你要认真一点。」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读书,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还说我不认真呢?」这之间的差异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标準衡量他。其实每个人回顾小时候,谁不喜欢偶尔偷懒一下,或者自己处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们就该还给孩子同样的空间。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剥夺他生存的适应力,应该让他试著去体验处理事情的经验,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场。要他念书,你也该利用这时间陪他,就算处理公事也罢,至少让他了解这段时间大伙可静下来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时,要先反观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传一代的,即所谓的身教。说孩子不孝顺时,也要想想:孩子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是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欢孩子的某些行為时,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