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故事中小迪的行为就有很强的盲目性,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受同学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收集卡通卡片。但是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他很快喜欢上了阅读。在学龄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一个明智的引领者为他们引领方向。
4.个性发展特点
上四年级的王阳有个小本子,有一天,他给妈妈看他的本子,里面竟然有他“发现”的二十几条数学“定理”。妈妈看后,发现儿子的总结有些是错误的,但大部分是正确的。于是,她给王阳买了好多数学方面的课外书,鼓励孩子学好数学。
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妈妈们要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倾向,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妈妈都要小心地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兴趣。
5.自我意识特点
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因此,妈妈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一部分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亦不同(1)
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亦不同(1)
作为妈妈,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吗?
孩子放学回家后,是静静地回到房间里去做作业,还是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是热情地招待,还是缩回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与别的孩子接触时,孩子是主动大方,还是忸忸捏捏地放不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性格的不同表现。
是不是性格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应该不同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典例。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您说‘有父兄在’;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回答他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答案呢?”
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子路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
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诲人不倦外,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因人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母亲,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材。然而,总有妈妈抱怨“教育孩子怎么就这样难呢”、“教育孩子可真是件苦差事”……持有这类观点的妈妈应该反醒了,你真正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如果妈妈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妈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妈妈应了解孩子的性格。所谓“性格”是一种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优柔寡断、刚强、懦弱等,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