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儿童资源网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作为母亲,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
  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注:
  1.在我国,心理学者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1)乳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儿童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作品目录及序言写在前面(2)
  写在前面(2)
  2.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妈妈是最好的榜样
  曾读过这样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某犯人在临刑前,对他的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我想最后吮一下奶,可以吗?母亲含泪答应了,看到爱子即将被砍头,即使面对成百上千人,她还有什么难堪的呢?于是,悲剧发生了——他,竟然咬下了妈妈的奶头!母亲立时因剧痛昏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