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儿童资源网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事实证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有两种倾向:
  一是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冷眼视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没有。因此,他们不会去关掉滴水的水龙头、不会去搀扶老人过马路、不会去扶起碰倒的自行车。
  二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他们长大后不但不会有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责任感,而且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甚至去偷、去抢,或者去做其他违法的事情。
  因此,家长们不但不应该过分地溺爱孩子,还要有从小培养孩子责任的意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自私一点没有关系,树大自然直,等他们长大懂事了自然就会好起来。然而,他们会失望地发现,被自己从小一直娇惯的孩子长大后,不但没有变得有责任感,反而越来越自私,甚至有些不讲情理了。因此,很多对此有感触的家长都深切地呼吁:千万别再溺爱孩子了,孩子的责任心需要从小培养!
  给妈妈的建议
  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理解、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生活中的无数事实都证明,那些很会关心别人、很懂事,又有很强组织能力的孩子,往往都有很强的责任感。
  另外,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良好的自治、自理能力。例如,一个孩子上小学了,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小闹钟,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妈妈没有帮孩子把闹钟定好,而只是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起床由你来定,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的。”结果,这个孩子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从来没有让妈妈费心。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对生病的你不闻不问、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妈妈也不要着急。只要你有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孩子的责任心会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慢慢培养起来的。
  方法一:妈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小孩子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他只能从家长的眼神和语言中了解到是正确还是错误。因此,妈妈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予他正确的是非观念。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三部分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别去擦玻璃,很危险的。”
  “别跟隔壁的小阳阳一块玩了,他父母整天大吃大喝,还赌博,他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
  “晚上放学后早点上楼,别总是听楼下的老爷爷们讲故事了,你不嫌他们脏呀!”
  如果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孩子,那孩子不但不会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也很难有责任感。试想,一个在劳动中偷懒的孩子怎么会有集体荣誉感?一个嫌老人脏的孩子怎么会搀扶老人过马路?
  如果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体谅别人,要多给无助的人提供帮助,不定哪一天,当你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放学回家的孩子就会从门口探进头来问:“妈妈,需要我洗菜吗?有垃圾要倒吗?”那时,你心里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方法二: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上,妈妈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去做。如妈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洗小手绢、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打扫房间。另外,妈妈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妈妈可以规定,周末刷碗的工作由孩子负责,并从头到尾引导孩子把厨房打扫干净,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