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在学习上,妈妈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并不是为家长学,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业时,妈妈没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边陪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方法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为其负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妈妈会急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对孩子说:“这路真坏,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妈妈打它。”说着向地面用劲踢两脚,孩子看了,又笑了起来。
看上去,妈妈当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却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没有责任。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凡有错误都怪别人,自己完全没有错。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妈妈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然后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新不小心把同桌的文具盒弄坏了,虽然同桌一直说没关系,但小新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便对妈妈说明了情况。妈妈说:“小新,你是个好孩子,妈妈鼓励你给同桌买一个新文具盒,妈妈也会帮你。但是,你必须明白,弄坏同学的文具盒是你自己的责任,你也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买文具盒的钱妈妈先帮你出,但是妈妈会从你的零花钱里一月扣两元,直到把买文具盒的钱扣完为止,你愿意吗?”小新点头同意了。
每一个妈妈都不会缺少买文具盒的钱,但是,小新妈妈的做法不但让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孩子通过行动弥补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尽管你很小,但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方法四:给孩子表现“责任”的机会
7岁的磊磊出门从来不用妈妈费心,磊磊妈妈从来不会像别的妈妈一样冲着顽皮的孩子大喊:“慢点,看车!”有时,反倒是小磊磊像小大人一样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领着你”,生怕妈妈迷路和发生危险的样子;每次妈妈带磊磊去逛超市时,磊磊都会为妈妈拿购物篮,出来时还会帮妈妈拎东西。
看着磊磊小小年纪就这样有责任感,邻居们就问磊磊妈妈:“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这时,磊磊妈妈就会很自豪地说:“我总会在小磊磊面前‘示弱’,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妈妈不认识回来的路,你回来时要给妈妈带路呀’;去购物时,我就会对他说:‘妈妈力气很小,拿不动了’,他就会主动过来帮忙……每次回到家后,我都会向他的爸爸大大夸奖一番:‘咱们家磊磊表现真不错,现在都是大男子汉了’,现在我们母子俩在一起,他就像一个小绅士一样照顾我。”
有时,妈妈在孩子面前就应该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些表现自己“责任”的机会,当孩子的表现真的很不错时,妈妈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当孩子得到肯定和受到表扬时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便会增强成功感和自豪感,养成一直负责到底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三部分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乐观而积极(1)
乐观而积极(1)
现象一:一位老师经常担忧地说:“有些学生总是很悲观,一次没考好,就认为以后都不会考好;让他们分析问题,他们总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甚至带他们去看电影,看完电影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只是关注电影的负面内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都不错,真不知道引起他们悲观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二:小强是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但在父母面前却有些抬不起头来。爸爸妈妈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小强的学习要求标准很高,但小强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却总是处于中上等水平。为此,小强总觉得有一种悲观的情绪缠绕着自己,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爸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