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建议五: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许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家里的情况根本不告诉孩子,也根本就不会让孩子去做事情。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只看中孩子的分数,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2004年“三八”节的时候,柴洁心老师曾经做了个试验。她让小区里几个孩子想办法给母亲过节。孩子们决定给母亲送上一杯浓浓的、甜甜的糖水,让妈妈们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柴洁心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
一个孩子说:“那天,我早早就等着妈妈下班,一听到她下班的脚步声,我就跑上前去,给她递上浓浓的、甜甜的糖水。妈妈一饮而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还亲了我一口!”
另一个孩子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幸运。我跟你一样,早早作好了准备,果然妈妈一见到我,就说:‘这是干吗?你少来这套,得几个100分比什么不好?’第三个孩子说:“我妈妈的脸,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来的。她说:‘傻丫头!你到底搁了多少糖啊?’”
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要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爱。其他两位妈妈都忘记了应该向孩子索取一些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们会想,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成绩。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过问了,他们会变成不懂爱、不会爱的冷漠的人。”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让孩子去爱他人,同时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爱,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更有爱心。
建议六: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导孩子。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关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往往会感觉失落。更重要的,他对父母教育自己要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判断。这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4种习惯乐观
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
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罗莎·卢森堡
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能视为是暂时的。
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每个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