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建议四: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俞梅刚上小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艳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艳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俞梅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当俞梅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俞梅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的人!”妈妈的呵斥让俞梅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俞梅的变化时,俞梅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建议五: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有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建议六: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紧接着,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
  孩子主动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