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