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
然后警察把全班学生分四个小组,每组自己分配"引诱吸毒者"和"拒绝吸毒者"两个角色,人人参加表演,并安排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同学研究如何进行表演。最后,四个组的学生分别到前面表演,每组表演结束时,全班同学都用鼓掌和用脚有节奏地踏地板的动作和声音,来评价表演效果。
这节课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所以效果好,是因为它的题材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又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总之,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等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强调层次性与渗透性、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
就内容而言,中小学教育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传授美国的一般法律常识和道德规范,教育途径主要是开设"公民"等课程。在高校,公民教育仍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为此,高校的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有关专题,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另外,诸如"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
1989年美国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又推出了"50学分核心课程"的改革方案,建议其中18学分用于讲授文化和文明,旨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开阔其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责任。由于大学生毕业将直接走向社会,从事专业工作,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诸如"新医疗革命中的道德问题"、"冲突和变革与商业道德"、"技术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等专题,着重解决学生的职业价值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品德问题,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同样也十分注重层次性。以中小学"公民学"课程为例,教学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考虑到中、小学生缺乏判断力,模棱两可的方法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混乱,为此广泛采用正面教育,如上述的"抵制吸毒"课一例;
(2)注重启发诱导,采用谈话法,联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避免正面教育变成强迫灌输,如上述"两难问题讨论"一例;
(3)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成或概念游戏,还把现场教学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如上述"走向法庭"一例。高校则普遍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即使是课堂教学也具有美国特色,即融公民教育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带有强烈的德育倾向。例如:咨询指导是美国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传统做法,具体有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形式,它们大多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解决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品德塑造方面颇具影响。
5.别出心裁的处罚1987年1月,19岁的美国青年泰龙·维尔本因伪造母亲签名冒领美金1600元而被起诉,他因此被判了2年徒刑。考虑到他悔改态度良好,当地律师事务所建议缓期执行,法官肯尼斯·罗尔有条件地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又附加了这样一条处罚意见:维尔本必须把吉卜林的名诗《我的妈妈》当众背诵一遍。
审判室里挤满了人,但鸦雀无声。忧郁的维尔本站在啜泣不止的母亲面前背起诗来:假如我被悬于高峻的山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噢,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祈祷为我祝福,噢,妈妈,我的妈妈!……罗尔法官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地采取这种背诗处罚?请听他的解释:"让年轻人知道,他的行为是多么叫母亲伤心;同时也让母亲明白:儿子已经认识了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