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从那以后,乔伊学会了精打细算,他发现,其实只有稍稍节制一下,省掉那些不必要的支出,每个月400美元就够了。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省下一些钱,来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譬如买书、CD以及捐款。当然,偶尔和同学到餐馆聚聚也是有必要的。
乔伊很快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他的大学生活变得有意义了。为了锻炼自己,乔伊还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全家赚到了假期旅游的经费。
乔伊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节约、做事有计划、追求目标和生活的意义、自立……或许还有更多。“孩子,饿着吧。”父亲说。这是只有父亲才能说的话,这种言简意赅的语言对男孩子是有效力的。
皮球与跳绳
爸爸要去体育馆打羽毛球,顺便带去了4岁的朱清和他的小表哥李勇。到了体育馆,爸爸跟球友打了个招呼,就给小哥俩借了皮球和跳绳,让他们自己玩。
爸爸一边打球,一边关注着孩子们。他发现小哥俩玩起来非常不一样:7岁的李勇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4岁的朱清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秋千”,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李勇也模仿他来玩耍……
表兄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我们回头看看孩子们成长的家庭:李勇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很“用心”,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李勇不到4岁就开始学钢琴、练书法,难得有“独处”的时间;朱清的父母却比较“粗心”,经常让孩子自己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小朱清有很多自己的时间。
一晃十年过去了,李勇已经成为一个小钢琴家,他的作品经常获得青少年钢琴比赛大奖。他经常到外地参加比赛或表演,每一次妈妈都要陪在他身边。有一次国外一所音乐学院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特招为学院的学生,于是李勇远赴重洋,开始了异地的求学生涯。这一次,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陪他一起去。然而只过了几个月,李勇就被学校退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勇完全不能适应外国的生活环境,他不知道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该如何生活,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下,他很快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回国疗养。
小表弟朱清看起来没有表哥那样的才华,但是爸爸妈妈很高兴他正在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阳光少年。有一次,朱清和同学爬山,摔伤了胳膊,同学惊慌失措,他却很镇定地联系医疗队,等爸爸妈妈闻讯赶来,朱清已经跟同学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了。这时朱清还不到14岁。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1993年的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将矛头指向1980年前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夏令营中表现出的娇生惯养,同日本孩子的独立形成了强烈反差。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面对煮熟未剥壳的鸡蛋,一群中国孩子不知所措——“这是什么呀?”有的孩子问。“是鸡蛋。”“鸡蛋不是这样的。”孩子反驳说,他吃的鸡蛋是“白”的,如果这是鸡蛋,那么该怎么吃呢?
这不是一个笑话。时至今日,当年的“小太阳”都已长大成人,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把一捆未长成的小麦放到现在的城市孩子的面前,很多孩子会告诉你这是韭菜。这有什么奇怪?没有人告诉他们小麦是这样的,家长们在为孩子剥鸡蛋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孩子还没有见过未剥壳的鸡蛋。
当我们抱怨现代的孩子更为脆弱、敏感、生存能力差的时候,我们该反思的是不是自己呢?现实的状况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团包围,大人们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放在首位,他们关注着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的,面前总有一群为自己“鞠躬尽瘁”的大人,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需要——大人们早就为他准备的妥妥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