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女性经常被认为是喋喋不休的。曾经有人戏虐说:“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还有人喜欢拿更年期的女性多语症说事。人们不喜欢女性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于是文化开始告诫女性要学会克制和忍让。然而,这其中隐藏的弊端是,女孩该不该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们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过度的克制会不会掩盖了女孩的真实意图,埋没了她们的这种天赋?传统文化一直宣扬女性用保持沉默来取悦他人,这样的要求是与女孩的天性背道而驰的。
庆幸的是,我们的社会正给予女孩更多的话语权。或者我们的家长应该和女孩一起,尝试用什么方式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在女孩的转换时期,家长要注意到自己曾经活泼可爱的女孩开始变得沉默的情况。家长们要保护女孩,防止她被过度的自尊打败,鼓励她克服自卑的情绪和试图牺牲个性维持和谐的想法。“有一次数学课,我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做出一道复杂的题目,但是老师并不承认我的做法。然而我的父亲却说,‘莉萨,你是对的!’父亲太棒了!”也许有人很难相信,女孩能看见那些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创造是宝贵的——为什么不让女孩把这个伟大的发现说出来呢?
音乐智能
2005年的一天,美国精英教育中心(CEE)总裁JoannDiGennaro来到上海,亲自面试并选拔了三位高中生,这三名高中生将和全球75名高中生一起,获得免费参加由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杰出青年科技夏令营”的机会。
面试中,音乐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当作选拔的标准。谈到“音乐素养”,JoannDiGennaro说,“经过调查发现,音乐对一个人的数理化学习帮助很大,特别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对学习数学很有帮助,而这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所以,我们在优秀人才中再‘千里挑一’时,特别注意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和科学会有什么关系?人们一般都认为:科学思维属逻辑思维,主要用左半脑;音乐思维属形象思维,主要用右半脑。这一左一右,似乎是两码事。然而,普林斯顿大学基因研究所所长波茨坦却说:“音乐和科学,都需要秩序和心智的自律。(从事这两种行业的人)都需发展出本能理解事物看起来和听起来像是什么样子的本领。这种直觉本领,音乐家需要,生物学家也需要。”
科学家与音乐“联姻”的例子不在少数。爱因思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谙熟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他甚至认为他拉小琴的成就,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天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出这一家的敲击声比别家的更谐和悦耳,他量了量铁砧和铁锤的大小,终于发现了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既然音乐与科学思维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不妨把音乐添加到对女孩的教育中,以弥补女孩在数理思维方面的不足。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3个组。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新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而最差的则是B组。
科学家们的结论是: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具有积极作用,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那么,对女孩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效果如何呢?对此,教育家铃木镇一就曾经提出通过拉小提琴开发和提高孩子能力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