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小男孩过来了,看到贝贝手里的玩具熊,就上来抢。贝贝鼓起勇气,大声说:“你不许抢我的东西!”然后用力把玩具熊夺回来,还把小男孩推到地上。小男孩没想到贝贝变得这么“骁勇”,被她吓了一跳,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看来,做粗暴事情的孩子也不一定就真的强大。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勇敢面对往往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要让女孩学会“反侵略”,家长还必须注意:
不要动辄恐吓、斥责、嘲笑女孩“不要哭,狼外婆来了,专吃爱哭的小孩子!”从小李丽哭泣的时候,外婆就这样对她说。现在李丽已经成年,可是每次碰到不开心、想要掉眼泪的时候,她的心里都会闪过一丝恐惧。恐吓就像鸦片一样,它对女孩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效果。年幼的女孩并没有掌握太多的科学知识,她们很容易就会对家长的戏言信以为真,并且产生深深的恐惧。
过于苛刻的斥责和嘲笑也会产生类似的作用。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女孩的一些调皮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积极的探究世界的愿望,但是当她们每次都会因为犯错被家长大声斥责或嘲笑时,就会变得唯唯诺诺,缩手缩脚。
对生活带有恐惧心理的女孩,是很难有勇气面对“侵略”的。在被欺负的时候,恐惧心理会卷土重来,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在女孩长大以后,这种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即使她们知道,狼外婆只是儿时的童话。
不要过分溺爱女孩“不要动,小心烫着你!”“想吃苹果?妈妈给你削,刀子会伤到手!”正如我们在“独立的女孩”一节提到的,家长的过分保护会给女孩消极的暗示。在家长的溺爱下,女孩一方面会变得娇纵、不可一世;更一方面,女孩的身体动觉能力智能也没有得到开发,会对实践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女孩在面对“侵略”的时候不知所措,也就不足为奇了。
鼓励女孩对外交往这是女孩的天性——她们需要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女孩的生活中缺少了这一环节,她们就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交往,当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就更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对此我们将在“孤僻的女孩”小节作重点讲述。
鼓励女孩勇于争取香港著名女作家梁凤仪小的时候,是一个不敢说话的小女孩。有一次,小凤仪跟爸爸逛商场,就要离开时,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回吧。”小凤仪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她只是想要柜台里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却没有主动买给她。终于,小凤仪忍不住了,她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爸爸,我……想买一样……东西。”“买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要什么说出来!”“我想买一个洋娃娃!”小凤仪鼓起勇气说。于是,她得到了一个洋娃娃。
谦让是一种美德,争取却是一种能力。当女孩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或机会的时候,当女孩的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当女孩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争取不一定获得,但放弃就意味着失去。在很多时候,女孩应该学会为自己说话。
“宠”出女孩的自信如果我们把“社会”和“竞争”这两个词汇联系起来,懦弱可能是女孩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我们并不是说,懦弱是女孩的本性。事实上,所有的婴儿生下来,都会害怕怪异的声音,怕从高处跌下。男孩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天性中有更多对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险和攻击性),而社会对于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于他们摆脱懦弱的心境。
这是不是说,我们对女孩的教育会使她们更容易失去自信、懦弱退缩呢?其实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