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在朋友的眼中,小雨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女孩。每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这么自信”时,小雨都要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小雨嫌自己个子高,父母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小雨一当众说话就脸红,父母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小雨学习画画,却画得乱七八糟,父母满不在乎地笑笑说:“可你的歌唱得特别棒啊,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小雨想当记者,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宠”到现在,小雨已经在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性格开朗、有人缘的女孩。
知心姐姐陆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这样写道:“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的确,当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对比她弱小的对手也会退缩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也不敢要回来……这样的女孩,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失败者的假象里,未出征先言败,又何谈将来的成功呢?
孤僻的女孩
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王英转学到另一所城市,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新学校,王英觉得很不习惯,她听不太懂当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同学们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却远远地看着,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久而久之,王英成了班里的独行侠。一些比她晚来的女孩都已经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她还没跟别人说过几句话。本来就性格内向的王英变得孤僻,她上课不敢举手,遇到问题也不敢问,心情变得格外忧郁。一个学期下来,本来成绩不错的她有好几门功课开了“红灯”。
友谊是女孩不可欠缺的营养液。对于把情感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作为自我意识标杆的女孩来说,失去友谊和沟通,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里。女孩的很多负面情绪都由此而来:自我怀疑、抑郁、消极、懦弱……很难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倾诉的渠道会变得怎样,很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糟糕。
如果说集体生活是男孩的爱好,对女孩来说,它意味着更多。艾里姆夫妇把女孩的成长形象地比喻为“编制一幅既大又复杂的挂毯”,他们认为,“女性人格就是在这样的关系和联络中得到自我确定,”也就是说,女孩“随着与他人关系网的扩大,在不断的复杂的关系中发展自我。”对女孩来说,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体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它还意味着女孩将在孤独和寂寞中迷失发展的方向。
因此,家长们应该保持与女孩的沟通和交流,应该花些时间跟女孩在一起,倾听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看电视。但是,对于那些陷入“孤僻症”的女孩来说,她们更善于和喜欢隐藏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沟通。不过这只是开始。如果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女孩会逐渐找回沟通所带来的美好感觉,她们会逐渐学会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出口,回到健康、正常的轨道上来。
培养女孩的自信和兴趣也是摆脱孤僻的良方。前者我们已经有所论述——一个有自信的女孩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们会在人群中显得生机勃勃,因此也更受关注。而兴趣的力量也是神奇的:它可以让女孩摆脱人际困扰所带来的恶劣情绪,找到心灵的寄托,也可以成为女孩发展友谊的渠道。
鼓励女孩走出封闭的心境是最直接的措施。“第一步,你只需要微笑。”心理老师对前来咨询的王英说。第二天,王英鼓起勇气对遇到的每一位同学微笑——虽然那笑容还是羞涩的。王英看到了同学们惊讶而友善的表情。“我们一起做吧!”下课了,王英主动去擦黑板的时候,同桌拿起另一块板擦对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