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男人被寄予太多期望。这种期望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作用了。当一个男孩长大后要面临立业的压力,家长便会着重培养他们掌握这种能力。我们用“穷养儿子”来概括家长的做法,这里面的“穷”字,更多包涵了不同于金钱的意义。
父亲的影响力
从小偷总统到抢劫犯
15岁的小汤已经记不得自己是第几次被派出所传讯了。这个被称为“小偷总统”的男孩已经有3年的“创业史”,成昆、成渝、宝成诸铁路大干线上的大小车站,他背得滚瓜烂熟;南北大城市,他也几乎都游遍了。有人问他作案的次数,他答道:“谁记得清那么多,反正不下1000次!”
18的时候,小汤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他拉拢一帮“小兄弟”,“歃血为盟”,成立了一个涉黑性质的少年犯罪团伙———“青花帮”。在这个帮派里,小汤拳头硬、胆子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大”。
“青花帮”不仅仅玩“偷窃的小手段”,还开始抢劫财物,猥亵未成年少女,敲诈勒索他人。因为他们恣意横行,无所不为,附近的许多学生害怕受到欺负或想得到他们的庇护,也纷纷与他们接近,“青花帮”的势力越来越大。
“青花帮”的胃口和胆子也随之膨胀,他们决定“做一笔大生意”,以提高威望。在小汤的策划和带领下,他们实施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但是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警方发现,警方顺藤摸瓜,将整个团伙一网打尽。
其实,小汤并不姓汤,但是没有人记得他的姓氏,也许上帝原本就没有降生过他。他有家吗?是的,他曾经有一个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在他11岁那年,母亲患肝癌去世,父亲很快就娶了17岁的后妈,并从此对小汤不管不问。于是,小汤就开始了自己原本不该承受的“独立”生涯……
小汤的案例只是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的一个。像小汤这样小小年纪就走上犯罪生涯的孩子还有很多。在对这些案例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其中一些共同点:
犯罪低龄化。几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如今,十五六岁就已经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期。
团伙犯罪案件增多。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居多。他们三五成群,在学校极易形成“小团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
暴力性和模仿性。很多青少年在作案之前又有严密的策划和分工,他们模仿电视上的作案方法,手段越来越残忍。
最让人心痛的发现是,这些青少年罪犯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正是父母角色的缺失,使青少年找不到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力量,迷失了方向。
看,这就是父亲
对孩子来说,母亲角色的缺失是残忍的,而父亲的缺席所带来的困惑有时看上去并不那么明显。即使对一个健全的家庭来说,在传统的性别文化的驱使下,也常常会出现父亲角色缺失的可能。
父亲的缺席将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这样说:“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十几岁的男孩出现犯罪的倾向,这可能与他在摇篮期就缺少父爱有关。摇篮时期得不到父亲的帮助,婴儿的许多技能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导致情绪变化激烈,自我控制缺乏,因而长大后就会有较多的过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养成比较偏激的人格。反之,如果父亲一开始就同孩子保持积极而密切的关系,孩子就会向健康的人格发展。大卫?斯托普博士在《与爸爸和好吧》一书中也提到婴幼儿时期父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