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这表明,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其余2/3的中小学生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有一部日本电影纪录片是讲述野生狐狸的。狐狸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狐狸渐渐长大了,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逼”小狐狸离开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只狐狸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狐狸应该学会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因此,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
第12种习惯热爱劳动(2)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