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建议三: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男孩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第二次,父母又带孩子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男孩,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男孩,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男孩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父母应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所做的家务按星期轮流替换。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这个交给你,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父母还应该注意,当学校、社区安排公益劳动时,应带领孩子参加,让孩子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
  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对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做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