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件事情才是合格父母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 (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