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件事情才是合格父母

儿童资源网

做好三件事情才是合格父母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