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问。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关于地球的问题,父亲让费曼设想自己遇见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问费曼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觉呢?”“地球为什么会有引力呢?”父亲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与孩子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当费曼长大一些时,父亲就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引导孩子对博物馆的事物产生好奇,父亲则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后来,父亲还让儿子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再向儿子提问,对于儿子没有理解的,父亲再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这些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费曼的兴趣,费曼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开始自己学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还找到一本旧的课本,自己学起了几何。这些使费曼在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绘画神童周小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石鲁的山水画展。事先,爸爸并没有告诉小松这是一个个人画展。小松看了一圈后对爸爸说:“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每幅画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问小松:“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 小松回答:“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爸爸满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