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为什么西方国家更强调大器晚成的故事?道理很简单,大器晚成的人要比少年早慧的多得多,或者说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都是普通人、正常人,乃至是屡遭挫折、大器晚成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的情况。鲁迅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1905年他在日本留学时的成绩单完整地保留着。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大概是高职高专之类的学校。他的春季升学考试成绩是:解剖59.3分、组织72.7分、生理63.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65.5分,基本上是个差生,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实,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中小学教育都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甚至他们很多人在中小学的时候也没有优秀的学业表现。
这个现象在教育界有一个说法:第十名现象。如果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不见踪影了,而在各行各业能够崭露头角的、能够有所成就的,当时在学校、在班级有的是中间偏上的,有的是不太受“待见”的,当时学校学习最好的那一批学生,最后往往表现平平,第十名现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可能是因为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像前面讲的马拉松一样,你在前五圈、前十圈跑得精疲力尽了,很难赢在终点,而在前十圈、前二十圈悠着点慢慢跑,后面还有后劲,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概念其实挺重要的,可是现在大家都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其实小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远远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当然,生活当中确有一类人是少年早慧,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但应该看到,人群当中这类人数量很少,大概只有 1%—3%的孩子属于超常儿童、神童、天才,这些人的精力和故事是不可复制的,普通人没有必要去追求。
非智力因素比纯粹的智商更重要
人的成才比一场体育比赛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亿万富翁,包括香港的在内,都是非常低学历的,因为它需要的是另外一种素质,而不是考试能力,也不是狭义的学科知识,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非智力因素。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职业生活当中,这种非智力因素实际上要比纯粹的智商重要得多。
早期西方教育也是非常强调智力因素的,花了非常多的精力研究智商、测量智商,根据智商来选拔、评价学生,来培养未来社会的精英。但是,现在新的研究潮流越来越超越了对智商的崇尚,越来越意识到人的成长是综合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智商的意义要更大。美国的经济学研究发现,智商只能解释10%的收入差距,其他更多的是智商以外其他商的影响。
另外一个重要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逻辑数理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个理论是革命性的、建设性的。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近年的大学生就业中也有表现。麦克斯人力资源调查公司,做了连续三年的调查,发表了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和我们的想像不太一样。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和专业教育有关,专业技能不适合社会需要、知识结构老化等等。但是企业要求第一位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价值观,第二位的是基本素质,第三位才是专业技能。企业说,不管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不管怎么对口,到了我这个企业,肯定需要重新培训。所以,你专业学得多一点、少一点,是不是特别对口,没有那么重要。企业的第一判断是:你值不值得我培训?我培训了你半天,你却跳槽了、走人了,我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一个人对企业没有基本的忠诚、基本的职业精神,或者是眼高手低,拒绝做小事,这是企业最头痛的。相反,你这个人认真、老实、愿意学习,笨一点没有关系,企业可以把你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