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儿童资源网

别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不成功的学生,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
  我们再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不成功的学生,他们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今天需要特别强调。现在,家长中有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在滋长:一种是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认为上了重点学校,家长的责任就完成了。这是不对的。这也是中国和西方非常不同的区别。一个孩子在美国上学的家长告诉我说,美国的小学规定很严格,下午两点必须把孩子接回家,最多延长半个小时到两点半,初中孩子大概到三点必须回家。为什么这么要求?因为他们的理念是:学校只能给孩子提供共性的教育,因为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孩子个性的成长、个性的发展只能靠家庭来实现,所以必须给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
  另一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倾向是:对子女教育操之过急。有一个小孩考试考了99分,非常高兴,回来向他爸爸报喜,他爸爸却一个耳光打过去:为什么不考100分?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或者输在起跑线上。现在非常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早期教育确实重要,关键是如何进行这样的教育。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通常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一种提前教育,小学的东西放在幼儿园来教,初中的东西放在小学来教。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中国中小学教材的难度要比美国高两个年级左右,所以中国任何一个三年级的差生,到了美国五年级都是优秀学生。有一个小孩三年级到了美国,他的老师一看他的数学,觉得行,你小学就不要再学数学了,你要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因为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学习就像小孩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有些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强迫小孩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是非常残忍的。当我们对子女提出过高要求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是不是合乎理性的要求?
  现在,奥数教育很流行。可是讲到奥数教育,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有人说,从1986年中国参加第一次奥林匹克数学国际精英赛,已经产生了100多位金银铜牌得主。可是,当年和中国高中生同台获奖的一些欧洲的、美国的中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数学大师了,有的已经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可中国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实在值得反思。
  我们做节目的时候发现,很多奥数金牌得主现在正在教小学的奥数。当然有人热爱教育,不能一概而论。问题是,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数学领域,音乐教育同样如此。早几年,我就在文汇报上看到过一位音乐家的质疑,他讲中国从80年代以来有很多音乐神童、琴童,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奖项。可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这些人都消失了。当年的音乐神童到哪里去了?回答是:很多人已经不再从事音乐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好多音乐神童,音乐一开始就不是他的兴趣爱好,只不过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所以等到他能够选择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开,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过早定向培养对于真正的英才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其后果,一个是过于严格的学科训练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是可能抑制了他真正的兴趣倾向。人的兴趣真正产生和形成,还是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是非常基础的教育,你不能断定他以后真正喜欢什么、能够做什么。
  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
  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格言是“认识你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禀赋。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找到最适合、最喜欢做的事,然后自我实现。
  今天,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大学毕业乃至研究生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我们今天评价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有两个基本的标准可以供大家参考:第一个标准就是这个小孩是不是爱学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尤其是阅读习惯。通常,喜欢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能够与书为伍,容易走上正道;第二个也是更高的评价,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然不是说从小学看到这一点,但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这个评价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当上中学的孩子兴趣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心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这个时候,好的教育就基本上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