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如果孩子拿的钱数目不大,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观念,利用这件事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钱就可以了。不过,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最好跳过钱这个问题直接问他需要什么,可以由父母帮助他实现愿望。如果孩子需要电脑游戏软件,要跟他讨论那是些什么样的软件,适不适合他的年龄,如果不适合,是否可以找到替代的软件。当然,如果不是暴力的,什么样的软件问题都不大。决定帮助他的话还要和孩子讨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因为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如果游戏软件的价格较贵,要讨论孩子应该分担的责任,比如在一定时限里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等。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小偷针,大偷金”之类无限上纲的话,更不要提“偷”这个字。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可以是自己的。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对钱的管理,给他稍微多一些的零花钱,要求他建立一个账目,时不时看看,然后夸奖几句。如果这样管理的效果不错,孩子不乱花钱,可以奖励他更多的钱,让他在钱的管理上有成就感。如果乱花钱,就克扣一些零花钱,让他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他就会改变做法。
母亲的问题是陷入一种文化冲突,把孩子的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因为大人们内心害怕“偷”这样的字眼,孩子的行为激发了成人的焦虑。这位母亲,先不要忙着处理孩子的行为,等自己内心的焦虑平息以后,再采取合适的措施。我建议今后每周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说出自己有什么购买愿望,讨论哪些愿望可以很快得到满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必须具有孩子改变自己的先决条件(当然是让他稍作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正当方式拥有自己的物质愿望,也会懒得再去冒偷拿的风险。
12.教导社会原则
敏感的女儿
我女儿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家庭以外的环境里,她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老人们都称她是“小人精”。可在家里,她常常发脾气、坐立不安,有点凡事都不顺心的感觉。当她心情好时,说出来的话让你心里甜滋滋的,可一旦发起狠来,都有掐死你的心。对于这种心态,我真不知该怎么教育她。
还有,她时时都在观察我的表情,总让我笑。不管什么情况下,我没了笑容,她就要说:“妈妈又不笑了。”当我勉强地笑时,她也能感觉我的不开心,总是问:“妈妈为什么跟别人说话都笑眯眯的,跟我说话就不笑。”这给我很大压力。我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妈妈,生活的压力很重,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女儿偏偏又是一个随时都需要妈妈的人。不管写作业还是玩,总希望我同她一起做,比她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让她没新鲜感还不行。因此,我很烦,也很着急。今年春天,给女儿做了一个心理测验,她属于敏感型的孩子。我应该怎么对待她。
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会在家与在外可以不一样,是一种心理成长。学校里,老师是绝对权威,孩子必须学习规则,学习与人交往的技术,学习人际沟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对邻居、对周围的人用的是学校里学习的社会原则。家里则不同,没有固化的权威,孩子不必被强迫必须要怎样,她有选择行为或情绪的权力。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还能分享某些父母的权力,心性会表现得更自由。
一般在关系良好的家里,孩子会有比较多的安全感,这也是她表现得随心所欲、不愿约束自己内心的原因。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可能会呈现一种虚假的懂事,因为她要分担家庭里面的忧郁与烦恼。有的孩子为了让父母的冲突减少,会逼迫自己快速成长,以便于部分地替代父母在家庭里面的功能,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美,其实内心痛苦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