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我想对这个母亲说,十岁的孩子还有一种情绪的“镜像作用”,越关心谁,喜欢谁,心性脾气就越像谁。你觉得孩子“常常发脾气,坐立不安,有点凡事都不顺心的感觉。当她心情好时,说出来的话让你心里甜滋滋的;可一旦发起狠来,都有掐死你的心”,也许正是孩子对你的感觉。读读孩子的话“妈妈,为什么跟别人说话都笑眯眯的,可跟我说话就不笑”,你就会明白,你觉察到的孩子身上的东西,也正是你自身的。你很烦、很急躁与孩子无关,与你的情绪特点有关。如果真要孩子在家里变得懂事、温和,你必须做一些表率。
可以利用父亲的介入来弥补你自己个性里的不足。在你的信中我读不到来自父亲的信息。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或已经分离出家庭,那么你需要与女儿拉开一些亲密距离,很多事不要替女儿做主,不妨用更多的信任、欣赏、认同去处理两人间的分歧。
要关注女儿正面情绪的那个部分,及时与她分享,减少关注她的负面情绪。如果看到孩子无端的发脾气,可以装作没看见,不对这样的信息作回应,让孩子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更容易让孩子从负性情绪中获得经验和自我管理情绪的技术。如果看到孩子的坏情绪马上就希望能帮她克服或解决,结果不但会强化这些情绪,孩子也不能从中获益。
如果你的工作忙,心情不好,一定要先给孩子一个信息:“宝贝,别担心,妈妈有点不高兴,但不是你的错,是与……有关。”孩子需要这样清晰的信息,因为孩子可能天真的以为妈妈的一切不高兴都是自己引起的,如果自己表现好,妈妈就是快乐的。对于敏感的孩子,母亲还要说“你能关心妈妈,让我的情绪好多了……”,这样的信息也很重要,孩子可以从母亲处理情绪的过程中获得表达情绪、管理情绪的经验。
13.保持适当距离
缠着母亲的儿子
有一个母亲打电话说到自己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儿子该上初三了,还是跟妈妈依恋得非常紧密。以前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可是最近听了广播节目之后心里开始恐慌,觉得儿子对自己总是什么事情都说,晚上散步的时候一定要跟妈妈一起去,有的时候甚至班里哪个女孩给他写了信,对他有好感,甚至对某个女生的评价,全部都要告诉妈妈。妈妈开始焦虑:担心儿子是不是有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儿子现在这么大了对母亲很依恋是不是会很过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做一些什么。她在电话当中还提到自己的爱人有时候也很生气,说这儿子总是长不大一样,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想知道,夫妻之间究竟能够做一些什么,才能让儿子长大起来。
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降低母亲的焦虑,因为母亲的焦虑会无形中夸大或修正心理医生回答问题时的含意。先让她松弛下来,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听回答时自我的东西就不会强行地介入。很多问题是被关注出来的,母亲听一个广播出了状况,现在也是在听解答,需要给她不一样的声音。
客观地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遗留一点恋母情结,这是幼年在内心深层留下的经验痕迹。人们在成年的生活中寻求舒适、柔软、放松,都是在重温躺在母亲怀抱里的感觉。生活中的艺术、沙发、席梦思、沙滩、温泉、风景区、游泳、穿衣等,都能激发一种寻找温暖怀抱的冲动,让人们的潜意识联想到母亲怀抱的一切事物,也被文化标定为美好的事物。所以在处理恋母情结时要小心,避免破坏孩子永久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是这位母亲听了广播节目,才觉得儿子缠着自己是问题。而且在这种前提下,我也希望她暂时不要把自己的问题看成是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当然,有些上初中的男孩会对妈妈出现一些排斥,想跟爸爸接近,有一些话愿意跟爸爸说,有一些活动要让爸爸参加,爸爸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但并不是说一定要这样才好,其实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的时候,并不认为家庭一定要怎么样才是好的。比如说在这个家庭里面,孩子跟妈妈比较亲近,什么都跟妈妈讲,如果这并不引起一些客观问题的话,比如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学习问题和爸爸的关系问题等,通常就不会认为孩子有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有强烈的排它性,表现为控制母亲、拒绝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