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有一种忧郁的味道,一个男孩子写这样的东西,像在做自我觉察,他在分析自己。从信里看出他是很压抑的,没有情绪释放的时候,不能开放自己,不能忘情地大声喊叫或者开怀大笑。对这样的孩子我常常会鼓励他建构一个强有力的兴趣来支撑自己,兴趣可以是体育运动,也可以是文艺爱好或者是对艺术的追求,兴趣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当然,他也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学之间建立感情,维持对社会的接纳与信任。如果什么兴趣都没有,同学之间也没有朋友就很不好,会失去心境缓冲的资源。一旦他喜欢某种运动、知识或者特定兴趣,他的生活就会突然舒展开来。
当然,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不一定适合广泛社交。有的孩子因为太孤独、太压抑就去找朋友,但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过多交往,他只能找到学习不好的同学,或者是不读书的社会青年做朋友,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着他玩,但是这样的玩有一种麻醉感,结果会越来越脱离学生的身份。所以建议在学校的时候,不妨培养运动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运动中心情舒畅,得到快乐的体验,产生幸福感,一方面又会因为多了一门技术而增加自信和喜爱自己。当然,学习与交朋友可以是不矛盾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在交往中可以切实地促进学习进步。
怎么跟父亲相处呢?父亲有病闲置在家,只能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能理解到,发火是父亲的一种心理需要,对
身体康复有好处,他的内心就要好受一些。人与人之间往往关系越好,距离越近,越容易彼此产生伤害。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不好的感觉告诉爸爸,爸爸批评或者无端埋怨的时候,他可以跟父亲说:“你心情不好让我很难受,我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不快乐!”不要说爸爸错了,不要在是非上跟爸爸争吵。孩子如果想让父母改变态度,关键要直接把感受说出来,比如“爸爸你这样说我,我特别难受”,让爸爸知道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是爱孩子的,下次发火就会有所收敛,因为人都有共情能力。
很多家长骂孩子的时候,是因为看到孩子没表情、没反应、无所谓,所以就一句话比一句话重,越来越厉害,直到孩子发脾气了他才收口。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跟爸爸说,“我很痛苦,我不快乐,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架就不会吵下去,因为这种说法不是批评。相反,孩子要是说爸爸说错了,爸爸就会强调,“我说错了吗,你上次干什么事情是不是也这样呢,你那次也是什么什么样的”,争吵就会继续。所以孩子一定要把感受说出来,让父亲能够体会到,这样父亲才会慢慢学会跟孩子说出有分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