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发现,当别的孩子对女儿提出要求时,女儿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她会这样?是不是我的原因?我一直反思自己对她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记得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我出现过失眠、紧张和一定程度的焦虑,身体也弱,常得病。不健康的身心使我情绪不好,怕她生病,管教孩子很严格。现在,我已经放松对孩子的规定了,虽然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乐的,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教育孩子的问题。
不知道这位母亲意识到没有,她说“我已经放松对孩子的规定了”,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还不成立。读她的信,我感觉她只是在意识层面这样想,在下意识层面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原来那个有些焦虑、喜欢苛求的母亲。
她的内心在管与不管上还充满了冲突,所以孩子每出现一个不是她预期的行为,都可以激发她的焦虑,并由此引发她内心的挫败与沮丧。她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尽管在自责,但从描述中还能读出隐含的抱怨与愤怒。她没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已,所以,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她自己就不行了。
一位母亲怎样才能走出过去养育孩子的困境呢?首先需要换一种思维,把过去种种的不快看作是一种有趣的实践。如果这样想,当母亲真是一桩伟大而艰难的事业。现在好歹总算让孩子健康地长到六岁,你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因为自己已经不那么脆弱了,可以试着去触摸这个世界了。母亲可以跟在孩子的后面,而不再拉着她往前走。当孩子有疑问时,能好奇地问孩子:这口痰你想吐哪儿呢?妈妈觉得有三种方法:吐到果皮箱里;吐到手纸里包起来,有了垃圾箱再扔;实在不行,咽下去未尝不可。或者问她:宝贝,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这位母亲的焦虑还来自于对孩子的内疚。客观上说,内疚可以引发对自己的分析,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选择更宽松的教育方式。但内疚也有明显的坏处,就是让母亲失去原则,因为内疚会干扰判断,破坏基本的原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无意识地显现出摇摆和含混,更不利于孩子的心身发展。她需要处理好对孩子的内疚,可以这样想:“女人并不都是天生的母亲,我和孩子共同成长,她慢慢成为健康聪明的好孩子,我慢慢成为温暖快乐的好母亲。”不必割裂现在与过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让她变成好母亲的必由之路。还有一种想法也可以帮助她减少母亲的内疚:“我过去管孩子还是不错的,不过,现在我有了更好的方法来和孩子相处。”不把两种亲子教育方式看成是对立的,把它们看作是并存的甚至是互补的,更能获得亲子教育中的自由感觉。
我很同意她最后的话,“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乐的,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好好想想上面的话,也许她的心情可以真正轻松一些。当然,我还觉得,她对家人孩子苛求,首先是对自己苛求,所以也要对自己好一点,每天都做点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当善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善待家人和孩子。
现在说说孩子。六岁的孩子正处在对外部世界高度的兴趣和高度的害怕之中,出现任何“反常”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想关注蜜蜂,妈妈说蜜蜂会用刺蜇人,并不能抑制他要走近观察的欲望。当蜜蜂被惊扰猛地飞起,孩子可能会“哇”地一声吓哭了。母亲不能说“不让你去你非去,这不,吓着了吧”。其实孩子不是被蜜蜂本身吓着了,而是因为母亲的暗示,是对暗示的联想在蜜蜂飞起的时候吓哭了孩子。
我们再来谈这位母亲的三个问题,其实我读到的只是母亲的内心解释,显然不是孩子的。如果你的观察是对的,仅从现象分析,那我倒觉得这个孩子喜欢思考,执著地要弄清每个问题,是思想主导而不是行为主导的孩子,至少不会没头没脑地傻玩。退一步想,就算你的解释是对的,那么我们要考虑考虑行为的惯性,母亲的内心变了,希望孩子可以更加自主一些,可是孩子还不知道呢,她还在用过去有效的互动方式来与母亲接触。如果你突然改变了方式,孩子反倒会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结果反而不好。孩子即使理解了母亲的新要求,她要适应也还有一段时间,你必须允许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矛盾的行为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