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一些,很多家长试图提前让孩子知道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并天真地以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所以,孩子读出母亲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一次又错了,至于为什么是错,心里还是糊涂。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直到青春反叛期到来。如果很多信息告诉他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清晰,处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边缘地带过分地大,他就会处在长久的困惑中。在青春期他可以通过反向的情绪、行为来修正孩提时期被大人种下的谬误,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规矩的孩子,青春期折腾越厉害,因为过于极端的信息要整合必然要伴随强烈的情绪。很有幽默意味的是,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反叛,尽管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的解释可能是,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背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而父母教导的价值观与父母的形象密不可分,教导孩子时容易像泼洗澡水一样把孩子好的价值观也给泼出去。
像这个母亲面对孩子拿书回家的事,为了避免教育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改译孩子的行为,可以说:“老师是不允许把书拿回家看的(不是想占有,而是想继续阅读),你要把书还回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读。”母亲可以收起书,在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托付孩子把书带着,并微笑着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把书交还给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并说放学后妈妈要听孩子讲书中的故事,看他是否把这本书看完了。
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只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让他把书交还老师。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仔细阅读这本拿来的书并回家给父母讲述。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偷”这个字眼。因为这样的词极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可以隐含一种委婉的责备。当然,首先还要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动机,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本篇求助中,我没有读到母亲是如何纠正孩子行为的,只看到简单的批评和担忧,如果孩子用不当行为获取别人的书,父母虽然批评,却容许他继续拥有这本书,结果是非常糟糕的,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
5.快乐疗法
儿子动手能力差
我有一件麻烦事要请教您。我儿子六岁多,贪玩好动,在学前班学习。老师常反映他的动手能力差,折纸、画画都比同学们慢。尤其是写拼音,做算术题就更慢了。别的同学一节课写两篇,可他连玩带磨才写几行。无论老师怎么惩罚、吓唬,都无济于事。
老师说他有多动症,对他束手无策。可我观察他不像,他性格和顺,从不因拔尖和同学们打架。他爱看书,识字量大,经常在班上替老师给同学们念故事书。并且每天都自觉地看半个多小时的书。老师教的拼音和算术题,他都会,可就是不爱动手写,多写一点,他就不想写了。我也采取过奖励的办法,甚至是打骂,都收效甚微。大道理他都明白,就是不愿写,好像是对写字没兴趣,嫌累。他小时候的爬行时间并不短。而且,我也从未像别的家长那样限制过他玩土,玩石子。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