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儿童资源网

十二招教养出快乐的小孩


  我个人认为更深的问题是人的观念,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某些性格特征,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养成那样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论,如果选择基因性格论,而不选择社会性格论,那么在自然状态下一棵梨树很难结出苹果来。当然,我们会想到嫁接,嫁接虽然可以结出与苹果类似的东西,但也不叫苹果,而是苹果梨。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从你的行为看,不管动机是多么的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是制造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孩子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有可能在他整个一生都余恨绵绵,有时还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其实很多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文化造成的,我们过于强调一种文化观念,而忽视我们需要与更多的文化观念并存。心理学看来,在一个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即使牵制也是互补。如果大家个性都高度一致,社会不仅单调而且疯狂。看看“文化大革命”,看看德国二战前的社会,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性格的人,正如机器上需要不同的零件,每种性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的主流社会是否对每种个性都有积极的认同?是否提供了适合不同个性的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呢?
  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东施效颦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过,聪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等于逆水行船,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是顺水推舟。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并积极上进,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我们看到,没有哪个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我们要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4.改译他的行为
  孩子知错不改
  我儿子现在五岁多,在幼儿园中班,他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因为淘气、做事不计后果,大人总爱说他。说轻了,他不理;说重了,他马上会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过后他还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做个好孩子,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在乎我对他的态度,经常问我:“妈,你爱不爱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错误不让说,只要一说他的缺点,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或者干脆说妈妈不爱他。他还会表述内心的矛盾,说:“我心里有两个人,一个让我做这件事,一个又不让我做这件事。”
  幼儿园规定不让把小朋友捐的书带回家看,他就偷偷地放在内衣里带回家,对我说是他的好朋友送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他的那位好朋友那天根本就没去。道理给他讲了不少,他也明白这样做不对。可过了几天,又把这本书放在内衣里带回了家,还说是那位小朋友送的。在家里喜欢上了他哥的东西也总是掖掖藏藏的。因为经常给他讲这样做不对,有一次,他问我:“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呢?孩子这样我真的好担心,他这样知错不改,我该怎么办?
  五岁的孩子处在价值自我评价阶段,他们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老师让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三到五岁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判断的标准与能力。他们不能抽象地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是好还是坏,必须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言评价去获得判断。不让五岁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是明显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错误中成长。可以想象,五岁孩子的心在这两种评价中起落跌宕,有时自豪有时挫败。这样的心境会一直延续到学龄期,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一些行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