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儿童资源网

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失成就感。迷恋网吧的孩子,他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一位上网吧的孩子说:“爸妈看不上我,老师看不上我,反正我是没好了。但网上那么多人关心我,发一个帖子有那么多人回应我。打游戏,冲过一关我就觉得成功了,于是再冲一关……”
  对孩子的鼓励,会让孩子产生无穷的前进力量。有个孩子三年级时,老师说他的字是“狗爬的”,他对练字一点都没兴趣,四年级时换了个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找了一个看得过去的字打了个圈,旁边写了个“好”,他很高兴,于是开始认真写字……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每次都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又不会。老师问:“那你举什么手呀?”他说:“我就想表现积极,但是我就是不会。”“下次记住了,不会的举右手,会的举左手。”孩子记住了,后来老师挑他举左手的时候叫他回答,每次都回答正确,孩子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让我们松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我们静静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让我们消消火,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表扬。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已经非常优秀了……
  六是说教。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解决家长唠叨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学会尊重孩子,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比如,谈话时孩子低头不语,往往是感到委屈或产生抵触等心理的表现,而抽抽答答则往往是孩子内心羞愧失衡的反映。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花季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希望别人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的认识仍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冲动,对后果缺乏考虑,出了事又不知所措,表现出一定的孩子气。与他们谈话,父母就要考虑这些心理特点。当然,谈话时我们还应关注孩子的个性。个性傲慢的孩子常对谈话表示轻蔑;胆小怯弱的,又易心情紧张;心境不好时常沉默少言,或动则易怒;情绪兴奋时又常喜形于色,絮絮不休。父母必须对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住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
  策略二:学会交流。亲子教育专家张勤女士介绍说有一天下午,她突然被儿子的小学老师叫到学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当着儿子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多地淘气……老师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她一听,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小男孩子嘛,淘一点很正常。事隔多年,她仍然觉得心痛:“当时我儿子就站在一旁,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孩子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孩子一路哭,任我怎么安慰也停不下来。突然间,她想到: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可是,连他们都不能百分百做到跟孩子顺利沟通,那么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是否会出现更多问题?从此她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当一个好家长。家长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在我们有孩子之前,谁也没当过家长,也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当家长;而当我们刚学会怎样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当家长时,孩子又升到了二年级,我们的经验又不够用了,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她说:“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