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育儿99条锦囊
提倡教子莫苛,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而是要掌握好“度”,在适当管教的同时,多给孩子留些自由的空间,以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
勿以成人感觉为准
天气炎热,玩得浑身是汗的孩子回到家里,习惯性地启动空调并调好温度。家长往往以自身是否感到凉快为标准。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景十分普遍。殊不知,以成年人的感觉去调节空调温度往往是不适合孩子的。
与成人不同,孩子的皮肤比较薄嫩,皮下脂肪少,肌肉也不发达,而皮下的毛细血管却非常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调节中枢都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比较差,不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发生相应的变化。
成年人凉孩子更凉
要成年人感觉凉快,室内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往往要相差6℃以上,如外界温度是33℃,室内温度至少降低到25℃才行。在从室外走进室内这个过程中,处于开放状态的人体毛细血管和汗毛孔发生改变,汗毛孔将会突然闭合,以减少散热(当受到冷风刺激),此时成人能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去适应,慢慢降温,便会产生凉意。
相反,孩子却不尽如此,由于温度过低,孩子的身体温度调节也不能很快地跟上“步伐”,汗毛孔往往没有及时关闭,仍然持续开放,向外散热,而毛细血管却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这会使得原本不协调的体温调节中枢与血液循环中枢失衡加重,抵御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下降,致使孩子感冒,甚至患气管炎、肺炎。
温差在3~4℃间
因此,孩子和你从外面回来,即使要开空调,屋里与外界的温差最好控制在3~4℃为宜,不要让冷风直接吹着孩子。这里推荐一个做法:晚上睡觉前,将空调温度定在26~28℃左右,定时2~3小时,给宝宝盖层薄毯子。1~2小时后,宝宝进入深度睡眠,大人再把空调开成通风档,并适当开窗透气,就是采用所谓的“微风循环”。白天,如果孩子一直呆在屋内,对大人合适的温度就应该给孩子多加一件衣服。
另外,宝宝的皮肤水分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就更难适应大的温差环境。有婴幼儿的家庭如果要使用空调,首先要多给宝宝喝水,同时要人为增加室内的湿度。办法有3种:使用加湿器;用一些容器装上水摆在屋子里。通常一杯300毫升的水大约一两天就被蒸发得差不多了;在室内,养金鱼、摆几盆水生植物,也是不错的办法,既增添了生活情趣,又能很好地调节湿度。
“教育偶像”不可复制
教育偶像如雨后春笋般展示在大家面前,成千上万的家长在看过书中的教育方式后亦步亦趋。教育偶像究竟是否真的能让普通孩子也获得他们那样的“成功”?
每一个孩子的成功,都会带来一轮关于这个孩子的培养方法的大作的热销。当然,畅销的不只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还有随之而来的清华男孩、北大女孩、全国各省市“新科状元解析”等,似乎孩子只要考上一所名校,他的父母就有了出书的资本。而把这些男孩女孩做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偶像,照着这些书本上的方法操练,就成为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找到的捷径。前几年,《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又摆在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因为有媒体评价该书的可操作性很强,又引得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慷慨解囊。
教育偶像没有拷贝版
社会竞争激烈,所以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自作主张按照某种模式、某个目标去塑造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比别人聪明,发展比别人更快更好,最好打造一个神童。这时,一些所谓成功孩子的家长推出一系列的教育经验,这好像在那些探索的家长们面前点了一盏明灯。其实这些家长思想上存在一种误解,这个世界并不都是由成功人士组成、发展和推进的,它更需要大多数普通人的平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