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不是比别人能“秀”
虹的错误在于,认为孩子只有在知识上有所成就,能够超过小朋友们,才算是优秀,而忽略了一个孩子本身成长的自然规律。她把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本该随着孩子的年龄一起成长的动手能力给生生地扼杀掉了。
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优秀,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学习,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教育孩子动手,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也是优秀教育的一种。而孩子的优秀,也并不只是表现在他学了多少知识、他会多少种语言上面。
在生活中,像小立志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在动手能力、自立方面,却很让人担忧。有些孩子十几岁了,竟然不认得田里的农作物,去基地学习,看着麦苗说成是韭菜。这样的孩子,谁又能说他们是“优秀”的呢?
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优秀是表现在整体素质上的。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比别的孩子跑得快一些,一些家长看到什么补习班、神童班,也不管孩子多累,也不管适不适合,都给孩子报上。于是,这些新一代的“贵族”们,只得在父母的陪同下,上刑场一样赶赴各种各样的技能室、培训班,接受着那些看似最为温情的“酷刑”教育。
在这种高压教育下,的确有一些孩子按着父母的意思走向了所谓的“成才”之路。这些孩子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在大人们为了让他们学得更多而心甘情愿地付出辛苦时,会觉得这是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而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和爱心。他会拒绝本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超级懒惰症”。
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就要放眼孩子的全面教育,别只盯在孩子的知识上。因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不知道关爱和美德的人,学再多的知识,也是一些聪明的“残疾”,哪里还能谈得上优秀呢?
疯狂教育“秀”得过了头
不可否认,当前的许多家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的希望就会更高,更渴望孩子成为“优秀”的奇才。于是,许多家长们热心于教育投资,甚至不惜自己勒紧了腰带,也要供养孩子学习。但这样做,有时并没有让孩子真正“优秀”起来,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
这是因为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伊始,就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阿芳和她孩子的故事,我是听朋友们讲的。每每谈起他们,朋友都很同情,说真难为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三年前,因为丈夫有外遇,阿芳和丈夫离婚,带着儿子牛超独自生活。阿芳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离婚的痛苦让阿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她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让失去父爱的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对孩子寄予厚望本无可厚非,但阿芳的育才计划使其陷入了一种极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阿芳给孩子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孩子从三岁起,就被阿芳送入各种学前班,进行提前教育。这当然要花费阿芳大部分的薪水,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护士。要支付生活的全部开支,再大笔地投入教育,生活就显得捉襟见肘。
有一次,一个同事到她家去,惊讶地发现阿芳的一日三餐竟然简单得让人难以想象,全是馒头泡汤,或者是米饭青菜。有人劝阿芳,别这样苦自己,再说你报这么多培训班,孩子也吃不消呀!但阿芳却拿出孩子在各个培训班里获得的各种证书,说:“这一切的付出值得。只要孩子能有出息,自己受再大的苦也值。”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阿芳用尽了全部的精力,并给其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同时还严厉地规定,孩子必须完成每天所学的内容,否则不许吃饭。
有一天,阿芳的家里传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夹杂着阿芳的怒骂。邻居们敲开门,只见阿芳的脸气得发白,而孩子正满脸眼泪地跪在地上。原来,因为孩子一道题没写好,阿芳罚他不准吃饭。孩子实在太饿了,就趁她上厨房的那会儿,抓起桌上的馒头就吃,结果,被阿芳狠狠地揍了一顿。虽然邻居们劝开了阿芳,但孩子却因紧张惊吓和过度劳累、饥饿,一下子病倒了。孩子住院期间,阿芳的同事们去看望孩子,没想到孩子却天真地对她们说:“阿姨,住在医院里真是幸福呀,再也不用紧张地写各种作业。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永远住在医院里不出来……”
看着人们愕然的目光,阿芳也一脸委屈:我还不是为他好,想让他有一个好的将来……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但是,凡事做得过了头,就是病态了。
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所期望,但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头上,给孩子造成过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那么,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你想让孩子成为歌唱家,也得看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父母不能凭着自己的心思,一味地把孩子看成是一件父母可以随意打造的物件,填鸭一般强行灌输给孩子接受不了的东西,或者让他接受超出他承受能力的学前教育。打着教育的幌子,人为地让孩子提前进入各种社会角色,只会增添他的厌世心理。而这些强迫性的引导和给予,看似对孩子很负责,其实是恶意地强暴孩子的人生。
此外,教育孩子,也并不是作秀给别人看。“我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我家的孩子是个如何如何的天才……”大多数这样做的家长,其实说穿了,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这些父母,心里总是在暗暗攀比,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羡慕别人的孩子如何优秀,生怕自己的孩子赶不上,所以逼迫着孩子迎头追赶。这是孩子的悲哀,其实更是做父母的悲哀。因为这些父母们自己心里对“优秀”的概念就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难免出现严重的失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可以参考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其实,很多成功的人,在幼年时,可以说大部分未接受过那些所谓的天才教育,他们只是凭着对某一件事情的强烈兴趣与爱好,自己去研究、钻研,才在他们喜欢的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所以,想让孩子成才,父母千万别在“秀”上大做文章。别以为孩子会几种外国语言,就是超群优秀;也别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的东西多、学得好就是优秀。想让孩子优秀,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优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怎样才算优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有不同的注解。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超过别人的孩子就是优秀;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小学习各种技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优秀……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思,这些父母们,几乎像打造机器一样,打造着幼稚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是打造“天才神童”,是为孩子的一生考虑。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可以怀疑一切,但唯独不能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最无私的一种爱。但是,当父母们借着“爱”的名义,去对孩子施加孩子的年龄所不能承受的重任时,这种爱就变了味,就变成了一种温柔的伤害。
这些父母,往往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意愿,制订所谓的教育计划。他们从来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源于爱,当然也就是正确的。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错误地理解了“优秀”,把优秀当成走秀的T台。这样,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无益,甚至还会把一个也许本应该优秀的孩子整成一个“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