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24个月育儿方案
上午12点:米饭半碗、清蒸带鱼肉25克、菠菜豆腐汤小半碗
下午3点:酸奶一杯150毫升,饼干2块
下午6点:荠菜肉末面条一小碗(其中肉末约20克)
晚上8点:牛奶一瓶220毫升
5、如何训练宝宝学走路
10个月时,婴儿的手脚动作大多已能够很好协调,使他能扶着家具自己站起来,下一步是开始扶着家具向一边拖着脚走,最后他在没有人扶的情况下,自己开始摇摇摆摆地迈出最初的几步,但不是很稳,通常需要伸出双手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常跌到,这时父母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鼓励他“再来一次”。并对每一次的独走成功立即给予表扬。这样,在一次次跌到爬起起步走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学会了如何行走自如,在提高他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自信。
有些孩子生性比较胆怯,开始不敢独自开步走,这时父母可采用以下这几个方法帮助他学走路:(1)孩子与你面对面,让孩子的双脚分别站在你的双脚背上,握住他的双手,然后你左右交替一步一步迈步向后退,带动他左右交替向前迈步。(2)让孩子站在床沿或长沙发的一头,你在旁用玩具逗引他移步走。(3)让宝宝牵着父母双手或单手走路。(4)父母面面相对蹲下,距离为伸手能相触,让孩子在这段距离内自己独立行走。(5)让孩子靠墙站立,你在距他不远处用玩具逗引他走过来。
孩子早期心智的发展,都有个最佳时期,这时期给孩子施以适当的刺激,能促进孩子身心的成熟。有些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摔痛、摔伤,用“学步车”来代替教孩子走路。殊不知,省去或缩短了孩子锻炼的过程,孩子的大脑和神经得不到相应的刺激,没有通过四肢的主动运动,达不到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目的,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反而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和阻碍。
6、如何给宝宝断奶?
宝宝长到10个月左右,妈妈该考虑给他断奶了。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宝宝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实施。记住给宝宝断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容易事,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过渡。首先,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如由一天4次渐渐减到3次、2次、1次,直至完全不吃母乳。与此同时,一日三餐开始试着喂软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加各类菜肴来替代喂母乳的次数,这不仅促进他味觉的发育,训练他的口腔运动功能,让他学会如何吃厚稠食物、固体食物,且使他吃同样体积的食品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其次,在减少母乳的同时,应增加一定量的奶粉或牛乳,要知道断奶指的是断母乳,而不是所以的乳制品。小儿每天摄入的鱼肉蛋白质不仅量有限且消化不完全,而乳制品不仅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吸收,乳制品还是小儿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断母乳同时培养孩子习惯喝牛奶,保证至少一天有2~3杯,总量在500毫升左右的牛奶摄入。这样逐步用饭、面、牛乳来代替母乳,是喂母乳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自然的完全断去。
断母乳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孩子要有个逐渐适应的时期,不但生理上要有个适应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个适应过程,切忌不能用粗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有的妈妈在断奶时,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如在乳头上涂上紫药水或抹上辣椒、黄连等,企图通过恶性刺激、恐吓孩子来达到断奶的目的,这些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不仅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还可能引起其他许多问题,因此是极不可取的。
由于宝宝开始逐渐少吃母乳,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依恋母亲,易出现母子分离焦虑,此时妈妈要给他多些爱护,亲自喂他吃饭菜,和他一起做游戏,特别是在临睡前可以给他将个故事,唱个摇篮曲,让他在妈妈柔和声音中入睡,让他感到虽然吃不到母乳了,妈妈还是时时在他身边,关心他爱护他。
7、帮宝宝学会自己吃饭
1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吵着要自己吃饭,不要妈妈喂,在饭桌上和妈妈抢着抓勺子。但真的让他自己动手时,又笨手笨脚弄得满地都是饭菜。使妈妈大伤脑筋,该如何对待这个“小淘气”呢?帮宝宝学会自己吃饭是此时的最佳对策,也是为他将来独立生活迈开重要的一步。那么如何训练宝宝自己吃饭?从何时开始较适宜呢?
首先要及时满足宝宝的愿望,培养他的兴趣。一般宝宝到了7-9月大时宝宝小手的钳取物品能力已发育良好,能准确地用拇指和食指拣取任何食物并把它放入口中。从此,他就开始对自己的进食有自己动手的愿望-喜欢自己捧奶瓶喝奶、抓饼干吃等,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父母也就从他这个年龄开始经常给他一些小食品自己拿着吃,教他自己捧杯子喝奶等,让他体会自己的能力。渐渐得他的小手功能更加灵巧了,开始让宝宝学着用小勺来吃东西。学会用小勺进食为他自己吃饭打下成功的基础。
其次,在开始时,要给他容易吃、吃起来方便的食物,如煮烂切碎的豆、炒蛋、小块肉片等。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否则,会使他易于受挫折甚至失败,从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再者,也是成功帮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关键的一点,父母要有耐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孩子刚开始自己动手吃饭时,不能指望他一开始他就能如你所愿,吃饭干净利索。恰恰相反的是吃得往往不是一片狼藉,就是慢条斯理、左右扒拉不进口,此时做父母的切不可因此训斥他,让他感到紧张和压力,也不要轻易越庖代徂喂他吃,打击他的积极性,甚至失去想学的愿望。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吃,吃得不得法,不要责备他,应鼓励他再试试,也可在一旁示范给孩子看,教会他一些基本技巧,如握勺、取食、平衡等技巧,直到他顺利完成。
通过帮宝宝学会自己吃饭,不仅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训练了他的小手灵巧功能,对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成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俗话说“心灵手巧”,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双手的功能,手越来越灵巧,大脑也在不断地接受外界信息刺激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
8、如何科学为小儿烹调食物?
由于婴幼儿本身生理、心理的特点,1-2岁的孩子乳牙尚未长全,咀嚼能力差,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对烹调小儿的菜肴要求也很高,既要注意尽量多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素,易于消化吸收,又要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俱全,有利于增进小儿的食欲。
首先,在菜肴原料选择上,宜选择新鲜、易煮烂、易咀嚼的食物,如多选新鲜绿叶菜,少选笋类,多选豆制品,鱼类选择肉多刺少的海鱼或淡水鱼,如带鱼、鲳鱼、鲶鱼等。肉类宜买少骨少筋的,如鸡胸脯肉、猪腿肉等。
其次,在食物初加工时,做到先洗后切。蔬菜先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然后清洗;鱼、肉、虾应清洗干净,减少腥味;切菜时注意,1岁左右小儿的菜肴还应切得稍微小一点、细一点,既适合孩子口形的大小,又可以成为孩子的手指食品,能拿在手上吃。水产品、肉类须去骨、去刺。
第三,烹调的方法多采用炒、煮、蒸、焖、煨等,而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煎、油炸、烧烤等方法。蔬菜一般用急火快炒;肉类可先用蛋清、淀粉上浆后炒用,也可炖汤;鱼类以清蒸或炖汤为佳。在调味时讲究清淡、少刺激,低盐、少糖、不用味精,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口味标准来对待婴幼儿的口味。
第四,在烹调过程中,讲究各种菜肴的搭配,注意色、香、味、形,刺激孩子的食欲。食物的品种应经常变换,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有新鲜感,愿意尝试。
第五,食物的制作和烹调中,除了强调平衡膳食外,也要考虑季节特点:春季,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太阳日照好。孩子生长快速,多吃些含钙丰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米、肉骨头炖黄豆汤等,促进婴幼儿骨骼生长;夏季天气炎热,出汗量多,应多吃一些清爽食品,如各类瓜果类冬瓜、苦瓜、西红柿、百合等;秋季天气干燥,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荸荠、藕、芋艿、山药等;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热量增加,多吃富含热能、高蛋白的食品如羊肉、鸭肉、红薯、红枣、核桃、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