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儿童资源网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孩子的才能是无穷无尽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开始的时机。在此之前,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你能对他好好呵护,那么孩子讨厌学习的情绪一定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们,正在尽力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某小学的老师给学生讲工厂的传送带,让学生自由提问时,有人就提出在传送带流水作业中途想去厕所怎么办这类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位老师非常重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疑问,为了不马马虎虎地回答,他把班里全体学生提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归纳起来写了一封信,寄给实际从事这项传送带业务的厂家。厂家也诚心诚意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还有一位老师给学生讲在车站工作的人的情况时,亲自到车站借来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且把教室布置成车站的样子,老师装扮成站长进入教室。孩子们非常高兴,决定今后自己要到车站去做各种各样的调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感到,平时经常看到的车站和车站的工作人员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一般的家庭不必考虑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可采取更简单的做法。只要把学习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论多少都会有效果。通过这些无意识之中提供的学习机会,无论多么讨厌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比如通过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引导其对地理感兴趣。在做暑假家庭旅行计划时,可以简单一些,让其根据旅行目的地做一个旅行导游介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定要翻地图、查找教科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或许会使孩子逐渐喜欢上地理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给他一个策划者的职务,拥有领导权,也会使其产生积极性,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有一位报告文学家说,他还在上小学时,就利用帮助父亲剪报纸的机会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尽管一边剪报一边只能浏览自己会读的字,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学习。通过帮助父亲剪报,知道父亲仍在继续不断地学习,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刺激,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即使大人不特意说“要好好学习”,当孩子总是看到父母在学习的情景,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变得喜欢学习。像这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做给孩子看,以此纠正孩子厌学的毛病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有许多父母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带孩子到博物馆去。但是过于注重“教育目的”,父母好像是尽义务陪孩子去的,孩子也感到没有兴趣。相反,父亲如果一边对孩子说“喂喂,快看,真厉害?”一边与孩子一样感兴趣,孩子的眼里也充满着喜悦。例如,带孩子到天文馆去本来是好事,但有的父亲却对孩子说“你自己看吧”,父亲却打起了呼噜。这样一来大人即使想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想以此为契机使孩子喜欢学习,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大人也真诚地感兴趣,孩子的兴趣也自然会放在学习上。
  家长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公司里七嘴八舌地谈论加班的情况时,很少有人回家。然而当一个人走了,两个人走了,最后只剩下很少的人时,剩下的人就会像雪崩似的扔下工作急急忙忙地踏上回家之路。在工薪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不想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工作”的心理。同样,当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孩子厌学。因此,反过来利用这种只能自己做的心理,也是纠正孩子厌学的方法之一。例如,如果每天规定让家庭所有成员一起学习10分钟,只要大家都做,孩子就不会有不满情绪了。
  此外,要求孩子帮助做家务,打水、烧火、劈柴、扫院子等,对于孩子来说,将会比在课堂“学习”更有效果。
  以往,孩子帮助家人做家务,被视为是极为正常的事。这种帮忙与其说是为了父母,莫不如说也给孩子带来锻炼机会。这是因为帮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单纯过家家游戏,而是真正的生活,必须认真做。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安排计划,使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因为孩子不能偷懒不做,这也就养成了孩子的耐性。而今,由于家务事轻松了,没有孩子帮忙大人也能做,有不少家庭也不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了。
  可是,让孩子帮助做家务,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作用外,从心理学上讲,对孩子的成长也大有帮助。这就是说让孩子在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能做些家务而受到大人赏识的过程,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契机。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精神脆弱的孩子,父母很长时间一直认为“这个孩子什么也不会”。但是,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由于谁都没有时间出去,就给这个孩子写个纸条让他拿着去买东西,结果他很圆满地把东西买回来了。父母夸奖这个孩子“做得很好”。而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了。买东西、扫地、帮助家里做家务,样样都干得很好。孩子就这样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喜悦超过了大人的想像,并且也增加了孩子的上进心。从这一点来考虑,孩子想帮忙的时候,有些大人就阻止说“你别来插手”或“你与其干这个还不如去学习呢”,这种态度的恶劣是可以想像的。确实有时孩子帮倒忙,反而给父母添乱。可是,只因为如此,就把孩子的帮忙说成是“多余的”,这不正说明父母的态度过于性急了吗?
  鼓励孩子的技巧
  日本人在鼓励别人时,往往只是说:“加油啊!”“好好干!”之类,具体如何去做,却只字不提。这不仅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在成人世界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公司总经理鼓励自己的部下时常会这样说。然而,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希望你好好干。”对于那些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员工来说,今后如何努力才能更上一层楼?他们听后定会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候,如果能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员工听后就会清楚自己应如何去做,当天开始就可以努力工作。比如,分析一下公司的现状以及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者为了增加销量而对每个员工做出具体的指示。
  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在考试中偶然只考了50分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人肯定也相当难过,这时如果再对孩子提出批评,那结果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不硬逼着孩子做出某种保证,而是要耐心地去鼓励他,然后再帮他分析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
  “谁都会有失败。不要泄气,下次努力就行。你肯定能考好的。没关系,没关系,不要想不开。”听到这样的鼓励后,孩子肯定会暗下决心:“放心吧,下次我一定考好!”当孩子因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时,千万不要再对他们进行责难,这是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且能使之增加的一个原则。
  一番鼓励之后,然后冷静地帮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只得了50分:“这次为什么没有考好?咱们来分析一下。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搞清楚了,下次就一定能考100分。你准没问题。”让他自己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反省。经过这样的分析,找到并解决了以往不明白的以及出差错的地方以后,那么下次考试得100分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不要一味地乱鼓励或者逼迫孩子,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坐下来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所在,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取得好成绩。
  古代有一个常胜将军,打胜仗对他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当有人奉承他:“你将作为战略家而载入史册。”他不以为然,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可是有一次,有人夸奖他的胡须非常漂亮时,他却高兴得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