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儿童资源网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井深大对此予以否定,他说:“其实,教育孩子并非消遣或享受闲暇,也不是只要花钱,花时间就能轻而易举办成的事。”
  诚然,让孩子学音乐、学外文的父母之中,不乏有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打发时间的人,尤其看到那些一身华贵装扮,以高级轿车接送子女的排场,更难怪有人会觉得,那是有钱人的一种炫耀。
  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人才怀有的动机,实际上大多数父母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都在如此拼命地筹措金钱,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的学业。
  更进一步地讲,孩子的潜能开发也不是父母只要从口袋里掏钱就能解决的事。试想想,倘若孩子的潜能真能用金钱和闲暇就可以开拓与激发,那么,为何有的富人儿女平庸凡俗,无所作为,而许多寒门子弟却不乏优秀人才呢?
  这里的奥妙就在于,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金钱与时间就能达成,而是要靠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是很难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父母的灌输或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应向他们“灌输”何种内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对此,井深大认为有两个方面要着力去培养。
  一个方面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对孩子进行语言、音乐、文字、图形等等的训练,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智能活动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要在这一时期把做人应有的基本规范或态度灌输给孩子,这一方面人们往往强调得不够。
  谈到做人的态度,有人也许会觉得,它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但很难捕捉到它具体的意味。还有人甚至怀疑,由于幼儿还不具备批判能力,如果将父母主观的人生观硬往他脑里灌输,是否恰当?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人生观等高深莫测的东西。
  客观上,作为一个人,就有人人都认同的起码规范。无论思想、见解多么与众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例如,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不要只顾自己,同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凡事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脑筋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极为自然的做人原则。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一些近乎无聊的约束。但仔细推敲一下,你也会同意,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确实以身作则,按照这些规范行事,相信所有人都会过得更加安详,更为顺心。
  在井深大看来,父母对幼儿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即在于此。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它根本无需你向孩子说明这个规矩为什么必须具有,那个规矩为何重要,只需要做父母的从孩子呱呱坠地时起,就以身作则,就能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最起码原则灌输给他们。
  当孩子长大之后,也就自然能够了解父母教导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当那个孩子已经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则,将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之后,或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有所怀疑时,便能自然而然循规蹈矩地做人了,这才是最标准的所谓“教养”。
  幼时培养起来的生活模式,的确能成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与众不同的“教养”,并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母亲是,她们习惯于把婴儿整天关在房中,而忽视了应把他们带出去见见世面,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的婴儿和别的小宝宝接触的机会。事实上,让婴儿多与外界接触,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井深大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来提示将出生的幼猴,马上放进隔离室,其结果将对它的未来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成栅栏,里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看在此养了3个月的小猴,当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从实验中发现,起初,这只幼猴感到彷徨无措。但不到一个星期,它就大胆活泼地与同伴玩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把一只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发现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着身子,害怕地缩在角落里,试图冲出栅栏。
  还有一只在隔离室养了一年的小猴,同样将它与隔离室的猴子关在一起时,它也无法与它们相处。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离室内的猴子中,结果,这些小猴根本无法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感,甚至显示出神经衰弱的征象。
  接下来,博士还测验了它们的智商,也发现,隔离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在性格还是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每个做母亲的,都喜欢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满是雪白天花板、雪白墙壁、隔离一切外来声音的宁静房间里抚养。但是事实上,全无刺激的环境,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
  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程度,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他还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说法。
  首先他将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如同前述绝无刺激的房间,另一组则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护士、医师在工作的房间。在后面那间房子里,其天花板、墙壁和被褥上都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图案,并且在里面还不断地播放着音乐。
  像这样将婴儿分开养了几个月后,再去测量他们的智力差距。方法是,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发光物体,看看他们什么时候产生捕捉它的意念,借以测定智力的发展情形。结果,两组明显的有3个月的差异。它表明,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长的婴儿,比在有刺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力发展慢了3个月。
  据一些幼儿专家的研究表明,1岁至3岁间的智力发育要比4至17岁岁间的智能发育更快也更为关键。因此可见以上的例子显示的在此时期智商会相差3个月其意义有多大。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幼儿时期的智力差距可以借由后天的教育拉平,这种说法尽管也有道理,但它势必使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
  类似的实验,除了布鲁纳教授外,尚有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它们都证实了有无刺激确实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大小。
  还有些研究企图探讨何种刺激对促进幼儿智能发育更为有效。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如:摇动的床、用明亮色彩点缀而成状似香荷包的串串、闪闪发亮的球、五光十色的纸等等。参与实验工作的专家们大多认为,带有音乐的风车、有花纹的窗帘等,都是极有效的刺激促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