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的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分不清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但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联结起来,便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的,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是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感觉敏锐的人;而在恶劣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非善良的、感觉迟钝的人。
这样一来,有人会说:“我们很难创造出那样的良好环境。”其实不然,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优越环境了。只是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从孤儿到世界一流的音乐家
耕儿是铃木镇一先生的学生,他从一个孤儿成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家的故事,是铃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实证之一。
年,在德国柏林留学的耕儿给铃木先生写了一封令人惊喜的信:
敬爱的老师:
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从前住在柏林的什么地方?这地方好像什么时候梦见过似的……来后觉得有一种亲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筑物新颖别致。来后虽感到有点孤寂,但也感到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人们高尚而有礼貌。
我昨天参加了考试,获得了柏林交响管弦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称号。乐团的指挥者是弗里克塞,在德国他是与卡拉杨、库贝利克并驾齐驱的人。
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
祝您健康
衷心爱您的耕儿
年9月
耕儿的来信使铃木先生又惊讶又高兴。自日本开始有西洋音乐以后,铃木做梦也没想到日本人能在欧洲获得如此殊荣。人们深知柏林交响管弦乐团的实力。要想获得此殊荣须具备如下条件:具有很高的音乐灵感;具备很高的演奏水平;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项条件缺一不可。人们公认刚过30岁的耕儿已具备了上述条件。正因为如此,他才战胜了欧洲众多的候选者而被中选。
耕儿专心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正是一条为所有优秀艺术家们所崇敬的道路。
耕儿的父亲原来住在滨松,铃木在名古屋时曾指导他学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铃木迁居到了东京,他们全家也搬到了东京,其目的是他们想让耕儿跟他学琴。
耕儿3岁时,在铃木的学生们于东京日本青年馆举办的演奏会上,用小提琴进行了演奏。在这当中,3岁的耕儿拿着小提琴,在他父亲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演出后的第二天,某大报纸在社会版面上刊登了耕儿演出时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儿童出现了》为题,进行大肆报道。
在耕儿尚不懂事时,拉小提琴可以说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当时他还谈不上对琴喜欢不喜欢。这如同日本孩子学日语那样,它与所谓喜欢不喜欢毫无关系。他是每天听着音乐唱片长大的。
战争期间,耕儿的父母相继去世了,铃木先生一家收养了他。
来到铃木家之前,耕儿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间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馆里帮忙干活,这3年的环境,大大改变了耕儿的成长方式,他常常会有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家里有人开始抱怨他。面对这一情况,铃木与家人商量,认为不应抱怨他,而应该更加有礼貌,行为更加高尚,努力创造一种环境来影响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责备他,那么就会使他的人生误入歧途。
就这样,过了一两年。此间,耕儿已和铃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过去3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完全成长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孩子了。
铃木先生从自己留学欧洲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对年轻人来说,通过接触优秀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进而升华自己的感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上,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出于这种想法,他为耕儿选择了老师,即他所敬重的关屋光彦先生夫妇。征得关屋先生同意后,铃木让耕儿去他家学习,并请他的夫人续子教他英语。当后来确定他留学法国后,又请关屋先生教他法语。就这样,耕儿得以长期接触到关屋夫妇美好高尚的人格。这对耕儿一生来说,也是最大的幸福。
人的能力是什么?人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种东西,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耕儿与健次?小林 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称对方为“阿健”、“阿耕”。有一天铃木收到日本广播公司松本广播电台的邀请,希望去参加广播演出。
这是一次好机会,铃木便考虑作为一种演奏能力测验,让他俩去演奏都未曾拉过的曲子——维瓦特的《E短调协奏曲》。铃木了解他们的能力,问题在于他们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能不能记住曲子并掌握演奏的技巧。
在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后,他俩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们的汽车,驶向了广播电台,并没有带走乐谱。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上,铃木倾注了最大的精力。乐谱只不过是为便于记忆而准备的参考材料,对自幼就在这种培养方法下长大的他俩来说,他们想都没想过把乐谱带到播音室去。
不言而喻,耕儿和健次都不是经考试录取后培养的。铃木认为,这种惊人的能力并非只存在于特殊人的身上。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耕儿和健次只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为了使耕儿的才能进一步发挥,在他19岁时,铃木先生决定送耕儿去国外留学,并拜著名的音乐家艾爱斯克先生为师。
半年之后,巴黎音乐学院举行了毕业考试。耕儿仅半年就毕业了。对任何人来说,获得巴黎音乐学院毕业证书都是值得庆贺的。
而后,耕儿在第一次拜望艾爱斯克先生半年之后,正式拜先生为师了。在这位大师去世前的两年间,耕儿一直得到他的指教。耕儿从这位艺术大师身上获得的宝贵教益之多是人们难以想像到的。
两年以后,耕儿虽失去了艾爱斯克先生,但他已成为可以自己选择导师的青年了。他自己选择的导师是阿尔沃尔?格留米奥先生。这位导师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校的教授,而且在举办演奏会和录制唱片方面,是当今欧洲公认水平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耕儿深为格留米奥的高超演奏水平所倾倒,认定自己的导师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