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二)

儿童资源网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二)


  第二阶段,掌握字母的形体,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1)通过视、触、听觉相结合的练习,了解字母形体。可以从砂纸上剪下大型的手工体字母,贴在方形的硬纸板上,让儿童把视、摸、描和发音结合起来。
  (2)辨认字母的形体。即当儿童听到某个字母的发音时,能从教师所给出的一些字母中辨认出该字母的形状,并选出来交给教师。
  (3)记住字母的形体。教师可将字母放在桌上,几分钟后,再问儿童:“这是什么?”以使儿童巩固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上述步骤,儿童可以掌握字母。当儿童熟悉字母后,就可以给儿童一支笔,临摹字母,开始练习写字。
  第三阶段,练习组字和词。由于意大利文的拼写和发音十分接近,因此这一点对儿童并不困难。蒙台梭利受德弗里“突变理论”的影响,认为儿童由于通过多次的触摸等活动,知道了字母的形状,很快就能“爆发”出写字的欲望和能力来。这时他们会连续地写,到处去写?包括路上、门上、墙上乃至面包上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这种举动不是为了执行任务,而是服从内部的冲动。在“儿童之家”中,据说4岁的儿童毫不费劲地就学会了写字,这在当时曾被视作奇迹。
  掌握了文字书写的技能之后,儿童再转入阅读学习。阅读教学及算术教学也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有时可采用生活中的实例,但主要的途径仍然是各种感官教具。
  蒙台梭利经过实验,证明所有儿童都具有学习读、写、算的能力,遗憾的是人们并未认识到6岁前的幼儿已进入学习的敏感期,并否认他们有学习读、写、算的可能,这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上述思想为儿童的早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和范例,富于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很多其他国外教学法都不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识字、做算术。但蒙台梭利教学法则不同,它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循序渐进且科学地教孩子阅读,并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物理知识。成年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学龄前幼儿怎么能理解这些复杂知识呢?但当你仔细研究蒙台梭利教学法后就会恍然大悟。
  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蒙台梭利把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或称“工作” 作为教育工作的关键和指南。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全部要点也在于联合手与脑的动作。她声称:“自由就是动作”、“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作用。她认为如果儿童在每个发展时期都能够从事适合其自然需要的,既动手又动脑的特殊工作,就可以造就和谐的个性。
  教导孩童“动”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必须先具备各式协调的动作。如果没有适当教导,他的动作便会乱七八糟,而这类杂乱无章的动作正是儿童的特征。这“动”的现象便构成了儿童所谓的“不听话”、“顽皮”。
  通常大人对付这些举止是反复说着无用的话:“不要乱动。”然而,从这些动作里,儿童正试图将有益的动作组织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停止那些把孩子搞成静止状态的无益言词或举动。
  蒙台梭利认为,应该对他们的动作下达命令,注入规则与秩序,促使他们早日学会真正想做的动作。这也是儿童在这个年龄该完成的教育目标——训练肌肉。一旦孩童有了方向,动作有了明确的目的,孩童便会安静下来且心满意足,成为一个热切积极的工作者。这种“动”的教育是促成“儿童之家”规律的主因之一。
  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读、写、算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动作练习实现的。它们属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发展的练习”。另一类练习则为实际生活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
  日常生活训练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在人格形成上,培养出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
  而这些练习也可以培养社交能力,比如说:活动室里的蒙台梭利教具只有一套,所以当一个孩子在玩倒水的工作,另一个孩子也想玩时,她就必须“等待”。更如礼貌、问候等日常生活常规也包括在这项练习中,提供了孩子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机会,促使他们从中了解社会行为。
  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说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入手处,假如这个部分没有做好,就出现不了蒙台梭利现象(秩序→专心→反复练习→协调),而往后的感官、数学教具部分也就不能做得很好,无法达到最大的开发效果了。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可培养儿童自我料理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儿童独立性的形成;此外,她还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要求神经系统与肌肉高度协调的综合性运动,对儿童的发展也不无裨益。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和专门的教具。她要求儿童在练习时应掌握要领,力求将动作完成得准确、迅速。为此还可将较为复杂的动作?如穿衣 进行合理的分解,指导儿童有分有合地进行练习。她要求儿童进行的每一种动作,不仅要达到动作的目的,还要注意达到目的的方式。
  蒙台梭利接受了卢梭的影响,主张儿童应多到大自然中从事自由活动。她认为儿童从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园艺活动有很多益处:其一,可使儿童脱离人为生活的束缚。其二,符合儿童的兴趣,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其三,能练习动作的协调。其四,可发展儿童的智力。主要表现为可训练儿童的感觉、观察力,识别事物的异同,激发他们探求事物发展内部原因的求知欲。其五,可以发展预见性。她认为幼儿所想的只是眼前的事物,而不考虑未来。但当他们通过园艺活动,知道动物需喂养,植物应浇水,否则就会饿死或枯萎时,他们就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了。蒙台梭利认为这种情况并非成人提出要求的结果,而是自动发生的,也属于一种自动的教育。
  为了指导手工,蒙台梭利选择了捏陶土,自行制作小瓷砖、花瓶以及砖块。这些工作可以借助于简单的工具,譬如铸模。儿童的成品上釉,然后放入熔炉内烧烤。儿童自己学着将这些闪闪发光、绘有各色图案的白瓷砖或彩色瓷砖沿墙排列,或者用灰泥及铲子将小砖块铺满地板。儿童也可以挖地基,然后用砖块建造墙或是给小鸡盖个房子。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在学习写字前,先要学习绘画,以作为基础,故她将绘画称为写字的“间接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准备各种立体的图形作为教具,让儿童用手触摸图形的轮廓,再将形体放在纸上,要儿童将轮廓勾画出来,最后用色笔涂满所绘轮廓。
  蒙台梭利认为3到6岁的幼儿正处于锻炼肌肉的重要时期。为帮助儿童的肌体得到正常发展,应为他们设计各种体操练习。她认为此时最主要的体操练习应是走步。走步首先要学习保持身体平衡,为此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设计了一种“走线”?包括直线、椭圆形线与8字形线 的平衡练习。
  这种“走线”的练习是在一空旷的地板上,用粉笔或油漆画一条线。也可不画一道直线,而画两个同心的椭圆形。教师教导儿童,像个走绳索的特技表演员般走在线上,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方。为了平衡,他们会像真正走绳索者一样使出全身力气,只不过他们不需担心有任何危险,因为线是画在地上的。教师要先示范,让儿童清楚怎样移动脚步,不用教师说一句话,儿童便能依样画葫芦了。一开始通常只有某些儿童跟着教师做,等到示范做完了,教师便退到一旁让事情自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