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亲子关系
对过分依赖的辅导
发现问题,有改变的意愿
了解目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情况
建立行为训练表,将目标分解成小步骤
提出行为要求进行强化
如果训练成功,可以设定另一个行为训练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情况
你的孩子对你依赖性强吗?有哪些表现?
你认为哪些是他应该做到但实际上没做到的?
孩子的依赖是否对你带来不便?举例说明
你孩子的这种依赖表现对他今后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你是否愿意为减少孩子的依赖性而做出努力?
为了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你认为孩子的哪些方面需要锻炼?
你觉得在降低孩子的依赖性的问题上,做父母的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与父母分床睡觉的目标分解
孩子每天与父母在一张床上睡觉
孩子可以在父母床上睡着,然后抱到父母屋里的小床上。
孩子在父母屋里的小床上睡着,但睡前可以在父母床上玩一会。
孩子只能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
将小床放到孩子自己的房间去,孩子要到自己的房间睡觉,但是父母要陪伴他直到睡着。
父母每天和他说会话,但是不用等到他睡着就可以离开。
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
在行为训练中父母要做到几点:
认真学习和掌握行为训练方法,制定行为训练表
记录孩子每天的表现,比如孩子是否愿意表现新行为,不愿意的话孩子有哪些表现,持续了多长的时间,将孩子的记录拿到学校与老师讨论,确定是否可以进入下步的训练,或者分析存在的问题
记录父母的行为,比如是否给予奖励、是否严格执行等,这利于对比调整规范父母的行为。
每天记日记,写出自己在训练中的反思。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责任
故事:小娟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她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年老的父母,放弃情深的丈夫,毅然绝然的辞掉工作,带着小娟跑到北京来生活,她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为了小娟可以在北京接受好的教育。终于小鹃考上了大学。小鹃上了大学并拿到奖学金,她也毅然绝然的离开了母亲,专心于学习,连休假也不回母亲身边。真所为屋檐水,点点流,有什么样的母亲也会有什么样的女儿。(评述)
所以,我们不能夸耀小娟母亲的忘我,她的牺牲有其深层的意义,同意也会理解小娟对母亲的绝情,母亲的责任已成句号。接下来只有她才能为家族的荣誉在所不惜。经验老到的心理师,能够从家庭的族谱图中找到证据,分析和预见这一代孩子在家系循环中的位置,勾画出孩子在未来的大致前景。那么代际间的压力是如何传递和如何被孩子感知?
家庭具有四个方面的塑型力。
一是家庭的内部知觉,这是家庭的集体无意识,父辈们说不清,道不明,却一直在为此痛苦烦恼。他们可能为一些琐碎的事彼此争吵,抱怨与愤愤不平,这一切却来源于家庭内核的不稳定。观察什么事情能激起他们极大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什么事情造成他们的恐慌与混乱,什么事情又是他们不愿言明的禁忌,以此可以透视一斑。事实上,为钱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喜欢对钱有控制力;为婚姻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对情感也敏感;深受慢性病与不健康折磨的家庭,孩子会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地位和权力大伤脑筋的家庭,孩子对社会的攻击欲就会增强,不是精英就成其为叛逆。家庭内部的知觉与父辈们的内心体验必然导致孩子的主动关注增强,发展的力量便以此为中心积聚。
第二个对孩子有雕塑作用的是父母的行为,尊师重道的家庭,孩子知书识礼,喜欢藏书读书的父母,孩子小时候虽然也会撕书毁书,长大后却会自然的爱书读书,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父母行为的延续。要想孩子长成后孝顺自己,那你要好好孝顺你的父母,孩子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顺其自然的会孝义为先。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人,常常也不能在学习中获得快意,学习对他们是受罪,孩子也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在十年动乱后最初的三届高考,大多教师,医生、知识分子的子女考中,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因为知识获益和生存,孩子对学习也要灵光一些。现在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差异不再明显,但潜在的发展力还是不能小觑。父母的行为,生活习俗,兴趣爱好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功用,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装作喜欢那一行来做诱导。我们也观察到,打骂孩子,虐待与暴力也是有家族“遗传”的,父母的行为对幼小孩子有心理印刻作用,在孩子还未有自己的判断和决断之前,内心的认知和情绪模型已基本形成。
第三个对孩子品行的雕塑力量是父母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描述,而非家庭内部的感觉,语言中有评价和判断,涉及世界观,但语言总是会激发内心情绪。心理学认同“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用什么方式与孩子说话,把孩子描述成什么样,孩子也慢慢的变成什么样。有些家长喜欢贬低、否定孩子,以为这样会激发他的自尊心和奋斗心,那样激发出来的自尊是假的自尊,是为了掩藏自卑的自尊,这自尊是做给父母看的。语言上贬低孩子,势必把孩子导向弱势人群,所以,心理学者都建议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为他导航。在家庭治疗的技术中,常常使用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的方法,为孩子营建一个自己还行的心理气氛,好的习惯和情绪就会慢慢接踵而至。夸奖和批评都可能是一种强化,批评缺点也可能强化或者建构了这些缺点,使孩子完整的自我变得百孔千疮。我们也观察到,好的老师和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积极肯定和奖励之上的,孩子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喜欢学习成了自然的事!
第四个塑型力量是环境,环境的问题不是单个家庭能很好解决的,除了家庭的生活环境外,更主要是社会风气,社会教育状况,社会物质条件,社会治安秩序等。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环境选择,减少与不良环境的接触。确保孩子的温饱与安静的学习条件,选择秩序严明、教育水平高的学校,鼓励孩子交往有上进心的同学朋友,以及欣赏社会正面文化与精神道德,做到了这些,家长们可以是问心无愧。
对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家庭潜藏的“债务”,压力是无形的,家长们被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鼓励父母对自我的家庭做深层觉察,画一个家系图来分析家庭的“问题”,有觉察的父母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富裕满足的父母不让孩子从小就过于舒适安乐,保持孩子奋斗独立的个性。有其父有其子,虎父无犬子看起来不错,其实做到也很难。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家族发展中的自然位置,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化解不利因素,如何利用家族的内部压力让孩子在成长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