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走进孩子的心灵

儿童资源网

让阳光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阳光心态提出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普通的物质条件,和简单的生活条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层,很多家长放弃了家中舒适的生活,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充实了家长的口袋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不稳定因素进入了他们的观念,造就了更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不是单亲,也不留守。但他们依然不能见到高墙内的父亲或母亲。那是他们不能说出口的伤痛,不能像其它孩子炫耀新衣一样的阴影。这些孩子似乎只有生存的权力。父亲入狱,母亲离去。他们没有选择的与爷爷奶奶长期相处。这些老人拖着沉重的生活重担,压着难言的心理阴影,日常生活就压在了孩子们孱弱的肩头;难言之隐,现实生活的重担。很多老人选择沉默的同时,也选择了发泄,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易无形的扩大;积怨一点点的积累。当找不到平衡点时,最终都会归结为对社会的不满。而这长期的抱怨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阴影,造成一种错误的心理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种对社会不满的怨言堆积怨言。这对孩子的成长及以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会有弊端。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及家长共同面对,一起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家庭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小甲(化名),性别:女,民族:回,出生年月:2000年6月。
  孩子父亲入狱,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后离异。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的家庭比较庞杂。孩子从小就在完全异化的环境中长大。2岁时,由于家里农活较忙,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就把孩子绑在一根柱子上,旁边放一个馍馍和一碗水。直到家里农活忙完为止。爷爷、奶奶仅在扫盲时期学过几个字。对于家庭教育也只是简单的依从过去老人带孩子的方法。饿不着,冻不着只要养活就可以了。一大家的生活都在老人身上,同时奶奶性格比较粗暴,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常拿孩子出气。
  三、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非常孤僻,内向,不合群,不参与同学的任何游戏。不参加学校的举行的任何活动。遇到放假就常常把自己关在这家里,其它孩子喊她一起出去玩,她都不会参与。
  2、上学期间,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不愿意配任何同桌,要求自己一个人单坐。其它孩子在课间不小心碰到她,她都会毫不客气的一拳砸过去。或直接把对方打倒。老师问她为什么。回答只有一句话:“我讨厌他们”。不仅如此,她还排斥老师的任何关心和爱护。老师的手都不能摸在她的头顶上。她会相当反感的甩开头,并用仇视的目光盯着老师很长时间。
  3、学习基础极其薄弱,上课从来都是我行我素,想听的时候,就听一听。不想听的时候就开始趴下睡觉。绝不会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或叫到她的时候,她就会用那种目光盯着老师。很多时候她就那样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更多的时候,老师会感到她冰冷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自己的背影。
  四、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举足轻重的。老人言:“养得了孩子的身,我们养不了孩子的心。”而我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孩子的孩子精神世界,从未关注于孩子的心理世界。而孩子就在这种缺失的环境中成长,很多时候他们的迷茫让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得到解决,这必将导致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1、隔代扶养,父母缺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无处诉说。或在孩子要说时,没有耐心倾听,从而导致孩子严重的自我封闭。同时,老年人对孩子的知识学习无法进行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导致学习成绩极其薄弱。同时,孩子即要应付家里的日常家务,又要按时来上课,使她分身无力。和同学们比起来,她总是没有时间梳头,洗干净的衣服甚至洗脸。她总是满脸污垢,她的指甲缝里总是黑的发亮,这使的孩子都不愿意与她游戏。这又加重了她的自我封闭和孤独感,以致孤僻现象日益突出。
  2、情绪不稳定。爷爷、奶奶年纪较大,不能很好的照顾孩子。高兴时对孩子万般宠爱;忙碌时孩子还不如邻家的一只狗。老人情绪的不稳定也造成孩子情绪的不稳定。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让孩子以为。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三刀两面,时好时坏。当孩子受到委屈时,奶奶要不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打一顿,要不就把孩子带上到对方家里大闹一场。
  3、农村的家里忙碌都是有季节性的。忙碌的时候,老人因自身的身体原因,一部分农活会让非常疲惫,回到家里,孩子还没有把饭做好。老人没有耐心询问原因,缺少对孩子的理解。
  4、老人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棒下出才子”是他们信奉的至理名言。使孩子在内心早早建立起一套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用孩子的话说:“打吧,打吧,不就是打一顿嘛。把我打死了,就好了,反正活着也没有意思。”同时,造成了她对他人有很强的抵制情绪。以至形成孤僻、怯懦、怪异、仇恨的人格缺陷。
  五、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1、全面了解小甲的个性爱好、生活习惯特点、憎恶原由等进行仔细的了解、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与小甲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消除她孤僻、怪异的心理,采用、伴随、谈话、鼓励和正向引导等方法。及时捕捉到她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放大。
  3、经常到小甲的家中去与老人相处,并得到老人的理解与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觉得关爱是无处不在的。与老人常常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扶养孩子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愿意共同为孩子转变而努力。
  4、正确引导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让孩子的心理疏导没有空白地带。给孩子更多关心和爱护。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改进方法
  (一)一份关爱
  孤僻的孩子更敏感。对知识的理解更敏锐。她对于同伴对他的排斥和接收更容易感受得到。因此,这需要老师的合作。小甲这样的学生,她的目光之所以一直在追随着老师的背影。那是她的一种心理体现。她即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又害怕老师的关注。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的捕捉与发现。关注到孩子的眼睛随时的变化,当提问时孩子的眼睛发光、发亮。并伴随着孩子坐直的理象。此时就是表现孩子能力的最佳时期。大声的叫她起来回答问题,那一定是她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肯定,一个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她才会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对于这样的孩子,她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同伴的相随,集体的温暖,需要我们走进她的心灵,需要动之以情,需要我们去努力的一点点的打开她的心灵之窗,才能让阳光一点点地照进她的心灵。
  (二)一份尊重
  孤僻的孩子是敏感的。她需要帮助时,她会目光闪烁地走在你的身后。此时,老师要真诚的俯下身去,帮她排忧解难,理解她的心理需要,明白她的情感需求,对于错误的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可以温和的提出不同意见,让她在两种不同表现中去发现美好事物。或给她时间让她想一想。如果你的那个同学,损坏的是你自己的东西,你会怎么样?对于敏感的孩子,她是有能力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正确。在批评的同时,要告诉她,我们都是朋友,朋友是不可以去伤害的。当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问问她:“你想怎样解决?”这时,孩子已经在自己的心里开始思考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了。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并不任其发展,而且正确引导孩子,去判断一些可以判断的事。用真情去打动她,用爱去善待她。这样,她才会信赖你、尊敬你,把你当成她自己的朋友,才会引领着阳光走进她的心里。要一直相信她,对她充满希望,使她感到老师与班集体的爱护与关心,一点点的减少错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