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早教专家 育儿杂志特约撰稿人)
有位妈妈在我的论坛里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几天看了一些关于蒙氏教育一类的书,如《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童年的秘密》,读下来之后,我的理解和感受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他爱干啥干啥(当然得排除危险),任由宝宝发展,我们成人只用听从孩子内心的需要,提供给孩子条件和环境,适当地加以引导。可是这样我怕孩子会养成无拘无束的性格,林怡老师,你认为会这样吗?
“蒙氏说,不要混淆孩子的思想,因为成人和孩子的思维不一致,看东西的点不同。比如说一个摇铃,我们会告诉孩子它是什么颜色,可是也许孩子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颜色问题,而是在注意这个东西怎么会有声音。关于这一点我也很糊涂。那我们是不是就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呢?我一直在犹豫怎样做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想请教一下林怡老师。蒙氏理论虽然很有道理,可是蒙氏理论真的适合我们中国的儿童吗?我这样只是陪着他玩什么都不教,好吗?”
很多妈妈也都跟我提过类似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困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蒙台梭利的理论。蒙台梭利的理论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并且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非常热衷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确实有非常伟大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蒙台梭利,我想蒙台梭利本人大概也会感到很困惑。
我个人理解她所说的听从孩子内心的需要,确实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情,但并不是父母就任由孩子自己发展,什么都不做了。蒙台梭利提出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环境刺激,这就是我们的可为之处,我们的可为就在于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而为之。
蒙台梭利也提倡要给予孩子引导,只是不要用我们成人的思想来禁锢孩子的思想。比如前面提到了摇铃的话题,如果孩子关注的是摇铃为什么有声音,那我们为什么不根据他的需求,给他讲讲摇铃的声音呢?比如,摇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它的声音像什么?不同的摇法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不告诉孩子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参与。孩子确实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摇铃的颜色,但是如果我们跟他谈论起摇铃的颜色,他不见得就不感兴趣,也许他还会因为摇铃的颜色联想到别的物体的颜色,联想到很多他觉得很有趣的事物。凡事都不是一概而论的,而且不同的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跟孩子在一起肯定还是要见到什么跟他讲什么,通过这些引导去观察他究竟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我们再跟着他的兴趣走,满足他内心的需要来给予适合他的刺激,而不是等他提出了要求再给予他。
孩子那么小,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差,他如何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因此,我们不可能等待他来表达。而且,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等待,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没法提高,他就更是无从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