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成人不同的物种

儿童资源网

一个与成人不同的物种


  罗宾逊医生有幸能在60个宝宝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在他们身上测试他的理论,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让宝宝们的小手握紧一只细长的木棒,他们便能像运动员一样轻松地摆荡上半分钟的时间,看起来丝毫也不吃力。这是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人类的手和手臂的这种了不起的力量多年来一直闲置无用,婴儿在出生几周内也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不过,在他的发育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手的发育要先于腿的发育。
  这不仅仅是手臂力量的问题,而且是在许多肌肉的紧密配合下熟练完成动作的能力,这就是用手抓物体的动作。这是宝宝们与生俱来的动作之一,在此之前,他们根本就没机会学习也没想过这样的动作有什么用处。新生儿第一天就能打喷嚏、吞咽、啼哭;见到强光或感觉到触碰就会闭眼,而且听到声响或感觉到震动都会受惊。普莱尔在第一周内观察到婴儿会打嗝、哽塞、咳嗽,以及脚板被挠痒痒时脚趾会展开。达尔文在第一周观察到打哈欠、伸展等动作,尽管我不知道有谁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天看到过这些。
  这类动作统称为反射动作,就像枪响是由人扣动板机引起的一样,它们都是由于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身体的机械性动作。因此,当一个瘙痒的感觉影响到黏膜时,一个打喷嚏的动作就自动执行了,而无需我们意志的参与。当我们的眼睛察觉到一支发射物快速地飞来时,颈部的肌肉就会自动把头飞快地拉向一边。
  然而,我们成年人却有强大的力量控制我们的反射动作——用术语来说,是“禁止”它们发生,而婴儿却没有。在过于强烈的反射活动中,他们就容易因自身过度的肌肉动作而遇到危险。我们看到的痉挛现象就是一个反射动作过激的例子。但是,我前面提到的动作,除了那些被称为周期性动作——诸如呼吸、心跳、动脉收缩以及有机生命的其他常规肌肉动作——以外,都是在新生儿身上发现的反射动作。
  周期性反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动系统,随时都会被空气和食物触发,之后靠身体机制与外力的互动来维持,这表明,这是一种固有的遗传行为而不是突发的反射行为。但是,这样的动作也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顺顺利利的。例如,呼吸这个动作固定下来的过程就是相当不规则,相当困难的。甚至婴儿的突发反射动作都比成年人缓慢而生疏。
  另外还有一类动作常常跟反射动作相混淆,那就是本能动作。真正的抓握(区别于反射性抓握)、咬、站立、行走就属于这一类型。它们是整个种族的动作,是动物所属物种的习性,是这个物种中的每一个成员最终都会掌握的动作,然而,它们在身体机能中不像反射动作那样固定。促使它们产生的因素似乎更多地来自人体内部而非外界,但又并非来自理智和意志,而是来自某种盲目的冲动。这样的冲动通常是不完善的,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掌握这些动作。然而,尽管一些反射行为以一种比任何人类本能更为高度发达的状态被继承下来,但即使最底层的本能也总是遗传性的,而反射行为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教会自己的肌肉新的反射动作,这些新的反射动作是他的祖先们所不知道的。每次音乐家练习演奏新的乐曲直到即使心有旁骛之时他的手也能熟练地演奏,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而本能则是无法这样获得的。
  低级动物不可思议的本能,尽管不完美而且处于断裂的状态但控制力却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二者运作当中继承下来的必然行为与个体自选行为的交融方式,它们的产生所经历的神秘的生理方式(对反射行为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已相当令人满意),以及它们给生物学家对遗传现象最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和对哲学家有关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思考带来的启示,所有这一切,使得本能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尽管这个领域对于了解婴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还是不敢贸然进入。
  我必须得说,除了在最低级的动物身上没有出现本能外(它们的所有行为都属于反射类型),本能曾经是生命进化史上一个升级的标志,它在昆虫身上达到顶峰,接近人类时,本能的断裂成为了往更高级生命形式发展的一个标志。小鸡一出世就能满地乱跑,甚至小猴子出生几个月后就能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什么比人类的婴儿更无助了,但我们人类的辉煌也就在于这种无助之中,因为它意味着这个种族的行为数量已经太大、太过复杂、太频繁地重复,已经不能在出生之前就在神经系统中固定了,因此,婴儿需要出生以后到成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来继承它们。一个有机体是如此的不成熟、具有如此的可塑性,它要学习、要改变、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生物学上的一个高潮(也是普通观察中常出现的经验)。因此,正是我们的幼年确立了我们整个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地位。
  人类婴儿与生俱来的还有一种半反射性的动作——吮吸。婴儿的嘴唇碰到某个物体,也许是铅笔、手指或者乳头就能激发这个动作,这和反射动作是一样的,但之后却不一样了。这个动作之后的继续和停止不再受这种外界刺激的控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常常都不再需要这种刺激就能发生或者即使有这种刺激也未必发生。如果说起初这还是一个反射动作的话,那么这种特性慢慢地消退,最后就成了一种纯粹的本能。
  这两种自发的动作(不论以后本能会因为意志的介入而变得多么复杂,但在生命早期它只是自发的动作)虽然不是有意的,但都是“有目标”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由祖先智慧或者自然选择而来直接适应某种目的的动作。但是,在我们的宝宝身上还有一类比这两种更加引人注目的动作,而且显然不具有目的性。从她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就能做一些小小的但却是持续的动作,她的腿开始挺直、眼睛和头都可以稍微转动。有的时候,这些特点会因为模糊而无意义的表情而走样。大多数观察者都在报告中提及了这种动作,一些新手说婴儿“用手在他的脸上摸索”,或者“试图把手放到头上”。任何一位母亲都会认为宝宝这么做是无意识的,因而只是旁观,直到宝宝数周后真的开始这么尝试着去转动头部、把手放到嘴里、踢脚。这些动作方式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对这样的行为作出了一个离奇的解释。他认为它们与那些两栖类动物的动作非常相似,在所有的两栖类动物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些动作的原型。简而言之,它们是早于类猿阶段、哺乳动物阶段很久的一个时期残留下来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完全放弃水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