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吃奶的状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带其就医。
呕奶,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的“恶作剧”。然而,这一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大问题。
专家提醒,如果婴儿出生后吃奶和大便都正常,生长发育也良好,但长到第2~3周时却出现较频繁的呕奶,有时甚至从口鼻腔喷出来,这很可能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早期表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又祥介绍,每一千名新生儿中就有两至三名这类患儿。该病早期常常会引起脱水、碱中毒、电解质紊乱、体重增长缓慢,耽误治疗的话会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很可能危及孩子的性命。
确诊其实很容易
据介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并不困难。有经验的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就基本能够诊断,结合B超或胃肠造影就可以完全确诊。但张又祥表示,他诊治的22名患儿的求诊经历均异常曲折。为此,市一医院目前增设了婴儿呕吐专科门诊,还专门建立了婴儿呕吐网站(www.ooo1st.com)。为了方便该类患儿诊疗,他们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热线(020-81048172)咨询。前来就诊的患儿24小时就能确诊。
该病发病率为2~3%。
出生一周以内的婴儿在吃完奶后常常会在嘴角边留下少量的奶汁,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胃发育还未成熟,属于正常现象。之后随着婴儿的发育,这种现象通常会逐渐减少,在三至六个月后停止。然而,如果孩子在出生后吃奶和大小便都正常,但到了第2~3周时“溢奶”越来越严重,“溢奶量”越来越多,甚至有大量带酸味的奶汁、奶凝块从口鼻腔喷射而出,家长就要高度注意了,因为这就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典型症状。
张又祥介绍,人的胃部就像是一个口袋,这个口袋下方的出口叫做幽门,正常人有一段薄薄的幽门括约肌控制着这个出口的开闭。一般情况下,胃部一边消化胃囊里的食物,一边会进行收缩运动,把经过胃部消化的食物通过幽门往下排,进入下一道消化吸收的“工序”。“但在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会有2~3个婴儿的幽门括约肌天生比一般人的更长更厚,就像一条又粗又宽的橡皮筋一样,把胃部的下端开口勒得紧紧的,使胃囊中的食物难以通过。这样,在胃部的运动作用下,食物就只能沿着食道往上排,最终从嘴里‘喷’出来。”
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
据张又祥介绍,他近两年接诊了20多名患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表现和家属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两周内吃奶和大便往往都与正常的孩子无异,这是由于孩子的进食量较少,幽门虽然狭窄,但还能勉强应付,故症状不明显。然而正因为这段时期的“正常”表现,孩子第2~3周的溢奶、吐奶现象往往被家长误认为只是普通的消化不良或者喂奶方式不当等。因此,家长常常会找各种各样的“消化药”给宝宝吃,同时不断地更换高级的奶瓶、奶嘴或奶制品,但往往一点帮助也没有,吐奶越来越严重!焦急的家长于是从小医院找到大医院,从综合医院找到专科医院,从小医生找到老专家,从西医找到中医……但患儿因为“没奶下肚”,常常感到饥饿,需要反复进食,但又反复呕吐,甚至一天吐上十多次。无可奈何的家属就只好整天整夜地抱着宝宝哄啊、摇啊!不断地给宝宝喂奶、不断地换衣服、换被单!祖孙三代人常常被折磨得筋疲力尽、欲哭无泪。而像呕血、败血症等危及孩子生命的并发症却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