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并发症或可致命
张又祥解释,由于患儿吃下去的食物进入胃部后无法进一步被消化吸收,孩子最初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后来就越来越消瘦、越来越憔悴,最终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贫血,甚至连哭的力气也没了。“也就是说,这种病如果不治疗,孩子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活活被饿死。”
另一方面,患儿因为反复进食又反复呕吐,很容易出现脱水、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除此以外,这类儿童胃酸分泌本身就比正常人多,呕吐时不断反流的胃酸常常会把食道“烧”坏,使之发炎、糜烂甚至出血,“很多情况下,患儿的家长是看到孩子吐血了,才吓得带孩子到医院看。”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接收过的这类患者中,情况最严重的是一名40多天大的男婴,入院时食道和胃都已经被酸性胃液严重“烧烂”,由于免疫力下降,还出现了败血症等多种合并症。
全麻开腹风险大
创新手术化危机
张又祥介绍,抗痉挛和更换喂奶方法等内科治疗可以暂时缓解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呕吐症状,但要根治的话,就得通过手术治疗。
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全麻状态下外科开腹手术,但最新治疗方法??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不需全麻,也不需要开腹,手术时间只需要半个小时。
他介绍,传统的外科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在患儿右上腹开一个3~5厘米的切口,通过这个切口进入腹腔,把幽门括约肌部分切断,给紧闭的幽门松一松绑。“但这种传统手术很多家长一听就被吓怕了。”张又祥介绍:“首先,这类患儿的身体状况通常比较差,未必能够耐受全身麻醉。而3~5厘米的切口对于一个出生才几周的婴儿来说,几乎贯穿了大半个肚皮,疤痕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成比例长大,影响日后的美观。同时,因为患儿的抵抗力较低,也容易出现切口出血、感染及肠黏连等手术并发症。”目前采用的还有腹腔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虽然手术切口较小,但也需要全麻。
2005年开始,国际医学界出现了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的报道。据了解,这种手术方式无需麻醉,只需给小病号打镇静剂,让他们乖乖“睡觉”即可进行。手术中,医生把一根婴儿专用的、直径只有5.9毫米的超细胃镜从患儿嘴巴沿着食道伸进胃部,再用附在胃镜旁的一把头发丝般粗细的刀将幽门括约肌切开,整个手术过程只需20~30分钟。张又祥表示:“这种治疗方法不会在患儿肚皮表面留疤痕,更不用担心伤口感染,而且切口不会出血,孩子苏醒后就可以进食。”
据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中国首家、世界上第二家成功开展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的医院。自2006年以来,他们已经为22名患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孩子进行了这项治疗,最轻的患儿体重只有2.6千克。从随访情况来看,全部孩子都治愈,没有再出现吐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