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不再伤痕累累(原创)
老师偏偏去闯红灯,去刺孩子心灵的“最痛”。如果我们了解了成绩差的学生这一在校园社会底层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以上所谓的“不当”和“愚蠢”行为只不过是极端边缘化生存状态的选择。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的一切指责与轻慢,无非是源自理想化教育制度造成家长和教师的功利欲产生对现实的茫然无知或漠然无视罢了。
我们在某一座城市培养出了几名名牌大学生,但这样并非意味着我们对所谓“教育”的理解是正确的,也并非意味着我们整座城市的孩子们都享受到了所谓“教育“的恩泽,恰恰相反的是世风日下,少年犯罪率直线上升。真正能够评判出一个地域受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尺,乃是一个孩子愿意为实现自己的某种感兴趣的愿望而不断付出勤奋刻苦的代价————这种代价越大,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就越高,就像爱因斯坦童年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非常惊奇,他觉得指南针为什么能总指向南方,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楚这股神秘的力量是哪里来的。他这种非功利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奥秘的惊愕一直保持终身,学习终身,成为他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动力之一;爱迪生为了电灯的闪亮,他要不断的对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运算的孜孜不倦,为了一份份梦想,他对学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梦想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不切实际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在美国的教育中做的很成功,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给予了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那些最聪明的学生,最有学术兴趣的人反而成了不务正业的孩子,用一系列残酷的一刀切的考试制度,使极度聪明的,有一定天赋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逐渐沦为差生,有些不太聪明但好学上进的孩子因为跟课困难也沦为了差生,无论是家长、学生、老师,还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大家都批评和痛恨应试教育,可我们的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弱化或变单一为多元化,反而更加变本加利!令人困惑的是:一种人人都认为不合理的制度,为什么它还能够生存并且继续蔓延?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梦想被谁扼杀了?!我曾在100名中学生的“学习与梦想”中做过调查,仅有10%的孩子拥有自己的志向;20%的填写提高成绩让家长满意;70%的孩子填写不知道、不清楚、说了也没用……孩子的创造力、想像力就在父母不屑一顾的态度中被遏制、消灭了。关于梦想的伟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大雁从两兄弟的头顶飞过,父亲告诉孩子,大雁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天。两个儿子产生了想飞的念头,父亲认真地告诉孩子,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孩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不断努力,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梦想能使人的心中产生一种激情,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成绩差的学生,教育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一张张试卷就像大山一样压抑着他们的心灵,单一的应试教育体制培育了只有一条路可走的功利心极强的教师队伍,教育中缺位的救助机构,使众多的孩子辍学、厌学、逃学,甚至小小年纪流落街头把双手伸向犯罪。每一个成绩差的孩子都共同拥有凄惨悲苦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闪动着一颗颗天真、善良、单纯、渴望理解的心灵,他们的存在再次告诉我们:教育根本上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审美欲的,教育的追求高于世俗功利追求,我们都得承认,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是平常人。教育不应是那些能够考上大学的所谓优等生的奢侈品,即使是处在塔底的孩子们,也需要得到健康的成长,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颤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