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 动怒恶念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俯仰无愧 防于念起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二)
防微杜渐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治心之要 先在克己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 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修德之功 莫大于主敬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求道之心 乾乾不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至诚无息 日积月累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修身治性 谨于素日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慎独为训 暗室不欺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