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一念之微 不在天理 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体认世务 据理审事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 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四书性理 立命之道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三)
希贤希圣 孰能御之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一字未明 必加寻绎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知书明理 贵在贯通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持善心 行合道 谓真孝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家居闲谈 善行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