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
对家长来说,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去安排孩子的成长之路,远比根据孩子的潜能去帮助孩子成长容易得多。前者只看别人如何就可以,后者需要自孩子诞生之日起,不但投入爱、关心,还要投入时间、与孩子共生共长的智慧、最终发掘什么才是适合他的,这需要投入十七八年的时间呀!大多数家长生养之前是否考虑过?事实上,人生最长的学习阶段该是“家长”这一学位,要拿到,还真不容易!
目前的中国教育,已经活力尽失,形式太过单一。就是有现行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形式,我们也没有选择,家长的教育选择权被公然践踏。孟母堂一事已经告诉我们了。
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多么令人向往,那些黄金时代,教育形式都不是单一的,可以任你取舍。
但我还是乐观地认为,不可为中有可为。学校里不是讲分数么,家长不讲可以吧;学校里重视绩优生,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快乐可以吧;别的孩子能考北大清华,我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可以吧,只要他将来能有获取快乐生活的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要家长转变观念,很难!因为很多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后就不再吸收新东西了,更不用说教育思想这种不能立即见效的玩意儿。只有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个具体方法的指点就满意了。可是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很多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就是针对同一个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发生了哪怕同样的问题,其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全赖家长是否积累了足够的智慧,真正地了解孩子。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