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儿童资源网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在丹尼尔的泪水干了之后,她走到火炉旁的莎莉身边,伸出胳膊说:“我爱妈妈。”莎莉温柔地用胳膊拥抱住她,在这个充满爱的时刻,莎莉轻柔地告诉了丹尼尔服从妈妈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把“严厉回击”和“粗暴对待”区分开来。严厉回击并不是要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严厉回击是指父母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比如莎莉,她如果不坚决回击丹尼尔的挑衅,在15个月大的孩子眼里,她以后不管说什么,孩子多半会不听,因为她记住了可以和母亲讨价还价;而且,莎莉在回击之后如果不表明她对孩子的爱,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母亲很无情。幼年的隔阂极有可能影响一生的亲子关系。在这个事件中,莎莉做的非常出色!她让孩子明白,父母拒绝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如此惩罚之后,父母的温暖抚慰对于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谨记 尊重仅仅作为单方面的行为是难以真正持久的。
  尊重必须是双方的。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他们就不能要求孩子尊重他们。父母应该友善地对待孩子的自尊,永远不要蔑视他们,或令他们在朋友面前难堪。惩罚时,通常应该避开好奇的目光和幸灾乐祸的旁观者。孩子们不应该受到嘲笑,如果这使他们感到不舒服的话。他们强烈的感情和要求,即使是幼稚的,也应该给予诚恳的评价。让他们感到父母是“真正关心我”的人。一个在批评孩子时满口嘲讽和伤害性话语的父母,别指望反过来受到孩子真正的尊重。他们的孩子可能非常害怕他们,所以藏起了对他们的轻视,但是报复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反复出现。
  尊重孩子,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替孩子安排一切。谁都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每当处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往往忘了这回事,把自己的视角当成孩子的视角。欧美文化重视个性。婴儿从小就自己一个人睡;不管孩子有多小,多数家长会解释自己的原则和行为;对于领养来的孩子,他们会和他们讨论领养和亲生的孩子有什么区别;父母离异,也会对孩子有交待,不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局外人,等等。电影《似是故人来》里面有个场景:父亲要出远门,临行前对5岁的男孩说:孩子,你在家要照顾好妈妈,你是家里的男子汉。如果在中国的电影里,恐怕同样的场景,父亲会说:在家要乖,听妈妈的话。这就是文化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
  从小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才会去尊重他/她。最实用的做法是: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并和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进行探讨。父母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倾听和探讨会促使双方达到互相理解,最终达到互相尊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
  第3章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1、母亲常常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
  凯伦3岁时,会说很多话了,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高峰时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发现和熟悉语音。她的母亲忙着做家务,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注意她在说什么。只有当凯伦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烦的声音说话时,母亲才会去关心发生了什么问题,察看她有什么需要。这样的母亲─孩子互动行为发生了几次以后,凯伦就学会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声音去吸引母亲的注意。也许她的母亲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爱哭闹的孩子。她也许还会跟别的母亲抱怨凯伦的这种行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