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儿童资源网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强化/消失定律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请让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我们是否经常在不经意中对孩子强化了我们不期望的行为却弱化了我们重视的行为。
  史密斯夫妇想要好好庆祝他们的结婚10周年纪念日,他们打算单独外出就餐。当他们正准备外出的时候,他们3岁大的孩子开始为留在家里哭哭啼啼。史密斯先生对强化原则一知半解。因此,为了让孩子停止啼哭,史密斯先生就给了他一包口香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他的眼泪。如果下一次他和史密斯夫人再要外出时,这次的奖励将使孩子更加喜欢哭泣了。
  一个小小的替换有可能完全改变这种情况。史密斯先生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他一包口香糖,鼓励他与父母合作。
  4、父母的言行一致是正确使用强化的关键
  有些时候,父母的举动(奖励或惩罚的行为)会让孩子迷惑不解,这就完全失去了强化的作用。
  著名的卡尔·威特牧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把有些先天智障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一个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牧师留给了后人许多很有价值的家教理念。关于父母如何奖惩一致、有效利用强化定律来教育孩子,他在名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次经历:
  在一次散步中,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起来,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
  我问史密斯太太:“您为什么要责骂女儿呢?”
  “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这样回答。
  “可是,您为什么又给了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为了给她受责骂的补偿?”
  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
  这时,她的小女儿也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骂之后为什么很快又得到了点心。
  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
  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就是很好的社会活动场所。比如,我们不能向一个3岁的孩子传有关忍耐和自我克制的美德,但是,社会经验却可以。如果一个玩具正被一个儿童使用,另一个儿童也想要,他就必须等前者用完后才能使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儿童会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6章
  “我很想要那个玩具,可是妈妈不喜欢。”──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1、菲菲的生日
  今天是菲菲的生日,妈妈和菲菲都希望度过愉快的一天。妈妈带着兴冲冲的菲菲来到菲菲最喜欢的一家玩具店。
  妈妈:菲菲,你喜欢哪件玩具?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
  菲菲:哇,太棒了!妈妈,我喜欢这辆小汽车。
  妈妈:不行,不行,这是男孩子玩的。咱们换别的吧。
  菲菲:那,这个组合模型挺好玩的,我要这个。
  妈妈:这对你来说太难了。挑一些女孩子玩的玩具嘛。
  菲菲:那就这只小山羊吧,多可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