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非常神奇,刚出生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会,但一两年之后,他们学会了很多事情。他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外界的信息的呢?3个月以前的孩子,四肢运动能力还没发展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探索世界。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嘴和舌头来探索外界的事物。一组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况,婴儿的周围没有玩具,和婴儿能看到眼前有玩具。观察结果表明,在有玩具的情况下,婴儿更加频繁地伸出舌头,而且两眼盯着物体。这就说明了2个月的婴儿都有探索欲望。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发现,3-4个月的婴儿,虽然他们能够伸手来够玩具,很多时间,当他们拿到玩具以后,还是把他们送到嘴里。他们通过舌头来感觉物体的质地、材料等等。等他们稍微再大一点,就会用手的触摸来学习物体的性质了。
2、儿童不可能通过无所事事而发展成一个高度智慧人
上文所说的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儿童所从事的都是些积极的“工作”,无论看、听、还是触摸。通过感官和运动,儿童认知外界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行动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步。
所以,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的行为,父母就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不是喜欢啃玩具吗?父母不要制止他,而应该把玩具清洗干净,提供安全的玩具给孩子啃。孩子刚学会爬或者走的时候,不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吗?父母不要制止他,让他到处去探索,但父母要记得提供安全的环境,比如,把危险的东西拿走,或者把插座等电源盖起来。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让孩子自由地行动。
另外,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对成人来讲,儿童对那些琐碎的或毫无用处的东西那么感兴趣,实在是稀奇古怪,甚至不可理解。比如,当一个儿童发现桌布歪了,他就想桌布应该怎么摆平,他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耐心,慢慢地试图弄好它。这对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行动。这时,成人要避而远之,不去制止和妨碍他的努力,保护他体验成功的机会。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包办”。他们在孩子的探索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试图替孩子洗手、穿衣;抱着他们或用小车推着他们到处走动;每天整理孩子的房间而不让孩子插手。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在对孩子说:“别跑。”“别乱动。”“我来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子的。”“你去听儿歌吧,我来整理被子。”缺乏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爱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推迟了孩子感知世界、开发智力、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错过了宝贵的发育敏感期。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就是溺爱。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办孩子的所有劳动;二是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溺爱孩子的父母,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自私。许多父母可能难以接受,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怎么可能会是自私的结果呢?
其实,这种自私表现在很多方面。正如上一章所说,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考验的是父母的勇气而不是孩子的勇气。也就是说,父母常常比孩子自己更不能接受孩子受到的伤害(即使这种伤害其实很微小)的事实。因为父母自己的心理承受不了,所以他们就设法阻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
成年人常常本能地试图改变孩子的生活节奏使之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是父母自私的另一种表现。当我们必须跟一个局部瘫痪的人一起走路时,我们就会感到十分痛苦;当我们看到一个患有中风病的人用颤抖的手缓慢地把杯子举到嘴唇时,他的蹒跚动作跟我们自己自由灵活的动作之间强烈的反差也会使我们痛苦。如果我们要帮助他,我们就会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节奏来代替他的节奏,以便使我们从这种内在的冲突中解脱出来。